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百期回首

作者:杨庚新    2013-05-29 15:37:18    来源 : 《艺术》杂志

《艺术》自2005年元月创刊,一晃已走过9个年头,出刊百期了。对于我这个参与者来说实在不敢想象。当初人岛邀我办刊,自知“朽木不可雕也”,惟尽心尽力耳。我深知,辨刊物,为他人作嫁,是奉献,是牺牲。由是想起1985年我参与创办的《中国美术报》,1988年,李贤文(台湾《雄狮美术》发行人、总编)再次来大陆,他对我说:台湾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你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去办刊物。当时《中国美术报》办得正火,对李君的话只当戏言,一听而过。不料一年后,《中国美术报》停刊,一种莫名的悲怆时时袭击我,吞咽着“被害”的苦果。回想当年办报那是为着信念、为着理想而牺牲的献身精神,怀疑自己还能找回来吗?!

事实上办刊一旦上套,就卸不了磨,而且一干就是9年,超过《中国美术报》两倍还多的时间。何以如此?我想还是责任使然吧!自己常常想,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一方面对总编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广大读者负责,所以多忙多累也就不计较了。我想,这么多年来,这支编辑队伍能坚持下来,做到尽职尽责,这和大家的职业良心是有密切关系的。我能理解这些同事,也从心里感谢他们。

人岛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带头人,他是开放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最大特点是敢想敢干,而且身体力行、雷厉风行。办杂志是他多年的理想,与众不同的是他注意将市场与学术相结合,将学术实力与经济实力合而为一。凭借这种理念,他成功地创办了《艺术》杂志。这是他与常人书斋式的办刊不同的地方。

再一个是人岛的视野很宽。他办刊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而是以大美术为主打(主攻方向),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动漫、新媒体、工艺美术、民间美术诸多门类,同时旁及戏剧、戏曲、舞蹈、音乐、摄影、影视等姊妹艺术。从而突破了艺术门类的束缚,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空间。本着这个理念,这些年来,我们扬长避短,一直坚持以大美术为主,以其他艺术门类为辅,探索艺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受到艺术界朋友和广大读者的鼓励和首肯。看来这条路选对了而且越走越宽。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艺术多元互补的今天,《艺术》该怎样定位?这是许多专家和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们受过多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史论教育,从事过几十年科研和编辑工作,要把一生的经验、得失、警示、教训通过我们踏实的编辑工作传达给读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多年的合作中,达成学术上的共识,逐渐形成了《艺术》编辑核心指导思想。以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重视从中国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强调在吸收、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我们不拒绝外国好的东西,要善于吸收有益于我们艺术发展的有利因子,使之在中国的气候土壤环境下生长。

《艺术》以史为鉴,重视艺术精典推介宣传。每期重磅推出一至两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通过专家点评、作品选登、艺术年表、生活照片等形式深入解读剖析。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既强化了作品的形象感受,又深化了对作者的理性认识。

我们试图通过历史精英人物、精典作品的推介、研究,为今人树立榜样、楷模,起到见贤师齐的导向作用。

在统一的编辑指导思想下,各位编辑有充分选材的自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每期重点不一样,可以做到变化中的统一。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说及《艺术》两个固定栏目。一个是“鉴藏与市场”,侧重于古代文物的鉴定、鉴赏和市场研究。组织的文章大都是出自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有相当水准和社会影响力。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另一个栏目“谐趣园”,办得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是国内期刊仅存的漫画专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审视百期《艺术》办得还算充实,自以为还说得过去。但仔细想来,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要进一步扩充信息量,加大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使我们的刊物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专家点头,群众拍手的好刊物。

 

杨庚新 原《中国美术报》副主编、《艺术》杂志执行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