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风何起于青萍兮——李青萍和她的画

作者:赫尔苏赫    2012-10-19 15:11:07    来源 : 艺术杂志

一近三月,女性和女性艺术的话题又不期而至了。

在友人的书榻上,看见了两本精美的大画册。一本是旅法的7位女艺术家的作品集,一本是旅德的7位女艺术家的作品集。当今是不是可以说是女性及女性艺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呢?春节前后,尽管正值北京艺术展览的间歇之季,笔者还是在草场地和798连看了五六个女艺术家的作品展。

我很喜欢“ 一只鸟讲过的语言——陈蔚个展”,批评家如是说:“陈蔚的艺术是她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在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发生的各个不相同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个人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挣扎,面对外界事物的各种反映,都给了她后来的艺术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她的作品)实际是在隐喻性地显示着她本身的经历、记忆和趣味……”

这倒忽焉触动了我,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女艺术家的名字又浮现在我的脑海。她,就是李青萍。2004年元月29日,她以93岁高龄在其家乡湖北荆州平静离世。去年,即2011年,正是她诞辰100周年。她几乎用了整个一个世纪的岁月光阴走完了她的艺术人生。而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一个是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历史所横加于一个特立独行的女艺术家的厄运与磨难,一个是竟在如此难以忍受的厄运与磨难之下,仅仅凭着一个女艺术家视艺术为生命的信念,仅仅凭着她一个羸弱病痛的身躯,仅仅凭着她无比坚忍的与命运的抗争与坚守,在她与世隔绝,或者准确地说是与她所钟爱的艺术舞台隔绝了35年之后,又突然火山爆发一样,她的绘画又释放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她的人生的不同阶段, 她的各个不相同的故事,她何以大起大落,又何以大悲大喜,其来龙去脉,个中原委不正是我们要苦苦追寻的吗?

平心而论, 古往今来, 苦难一词并不独属于李青萍一个人的专利。多少人有着与她相同或相似的命运。正因如此,李青萍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何况她还有她独自的传奇般的经历。我们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尤其是年轻女艺术家,都不可不了解历史,不可不了解李青萍,不可不了解李青萍的艺术,不可忽略从她那里获得一份珍贵的启示。

幸 运

一个年仅30几岁的李青萍何以有幸成为一个蜚声海内外的现代画家的呢?

1942年,李青萍由马来西亚经新加坡、泰国回到上海,即先后在上海和汉口举办了画展。1943年又东渡日本,在东京、横滨和大阪等城市举办了个人画展。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在北京中央公园新民堂、天津太和公园公会堂,以及青岛、苏州、南京等地一边旅行写生一边举办画展。1944年出版《青萍女士旅行日记》,1945年又在上海、无锡、济南、合肥、杭州、扬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有研究者称,这时的李青萍已经成为了享誉画坛的西方现代派画家。这是她的创作鼎盛时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她的艺术踪迹。

1911年11月16日,她出生于湖北江陵。8岁读小学,在父亲指点下学习水墨花鸟画(另有材料说父母均是画家)。16岁为摆脱逼婚逃往武汉投奔四叔。由原名赵毓贞改名为李瑗,就读于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美工、刺绣、音乐。20岁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初次接触西方油画,启蒙老师是戴敏奇。第二年,经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推荐,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这当是她极重要的一件事。她系统学习到西方油画技术和欧洲印象派艺术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当大大得益于一批优秀老师的教诲,如汪亚尘、吴恒勤、周碧初等。而这时她的学习也特别努力。又一份材料说,有一年学校举办画展,李青萍的参展作品占总数的一半。正是这次展览,让李青萍给前来参观的徐悲鸿留下了深刻印象。赞赏之余,并特别指点。也许正是这一刻,命运让李青萍有幸与徐悲鸿结下了多年的师生之谊。更重要的是,李青萍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系统教育。新华艺专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每个学期都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田汉、郁达夫等人都在被邀之列。徐悲鸿、李叔同、黄宾虹等人都被邀为校董。有了这些良师益友,李青萍无疑是幸运的。就在李青萍毕业到中学当了美术教师之后,教务长汪亚尘还不忘邀请李青萍回来读西画研究班,这就是今天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李青萍的艺术基础可见一斑。

除了个人的才华天赋、良好的学校教育,李青萍更幸运的是得到了徐悲鸿、刘海粟、齐白石等一批艺术大师的提携、鼓励和赞誉,这也是李青萍艺术必不可少的助力因素。1937年,经新华艺专校长徐朗西的力荐,李青萍应聘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坤城女子中学当教师。这一年她26岁。吉隆坡成了她艺术起飞的地方。三四年中,她画了大量的油画和水彩。有南洋风光写生,也有家乡风景画。还从一位印度画师沙都那萨学习了泼彩画技法。

值得注意的是, 她在这个阶段完全是把艺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了。她参加了陈嘉庚、胡文虎、陈济谋、庄西言、李清泉等华侨领袖组织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积极组织抗日筹赈募捐。不遗余力在华侨中奔走,为祖国募集抗日资金。她接待由夏之秋、陈仁炳率领的武汉合唱团、参与刘海粟、勒贝尔、司徒乔、杨曼生在马六甲、槟城、暗邦举办的联合巡回画展。1940年4月,徐悲鸿从印度重返马来西亚继续举办抗日筹赈义展,恰李青萍负责接待。又为李青萍艺术的鹊起带来了新的契机。徐悲鸿对李青萍的帮助,诚挚而具体入微。一是帮助李青萍办画展出画册。李青萍的作品都是一一由徐悲鸿遴选出来的。二是亲为画册命名“青萍画集”。青萍当时名为李瑗,青苹是她的小名。徐悲鸿就以“青萍”为画集命名,李瑗从此即正式更名为李青萍。三是亲为画集写序,并题“艺术第一”。四是为李青萍画了一张素描肖像,弥足珍贵。五是亲自出席李青萍画展开幕式。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3日,李青萍在吉隆坡广肇会馆举办画展,徐悲鸿和刘海粟两位大师都出席了开幕式。徐悲鸿又撰文介绍画展,翁占秋撰写了”画展宣言”长文。《青萍画集》出版之后,《南洋商报》主编胡愈之即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提到是徐悲鸿“发现这位青年女画家有深刻的艺术见解,绘画造诣也很高”。以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大师的声望和倾力推介,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说,正是艺术大师的鼓励和提携,才有李青萍日后在国内外的名声大噪。在同一时期,学画画的女艺术家绝不止李青萍一个,但似乎谁都没有走得像李青萍那么的“高”。然而,李青萍果真都是那么幸运吗?不是,那是“福兮祸所倚”。就在李青萍的艺术走向一个高峰的时刻,不幸却不期而至了。它如晴天霹雳,突然降临到毫无准备的女艺术家头上。无论如何,她都万万不会想到,她一生的苦难已经悄悄的开始……

背 运

李青萍的背运前后有两次。一次是解放前的牢狱之灾,一次是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据史料记载,1946年10月,李青萍在上海举办画展时以汉奸嫌疑罪名遭逮捕。所有画作也均遭查封。李青萍被收押的新闻第二天就见了报。报纸标题极为耸动:女间谍?交际花?艺术家?李青萍就捕待审……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不亦乐乎。后经上海、武汉两地当局的几番侦查,结论是各项指控均是一时传闻,尚无实据。在坐牢八个月后她被无罪释放。

解放后,李青萍被安排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图片画册编辑室工作。有资料说她回江陵探母,被江陵县以特嫌罪收押。有资料说她因拒绝参加“镇反”,被文化部和人事部遣送回乡。总之,“肃反”、“反右”、“文革”,历次运动她都受到波及。“特嫌”、“海外关系复杂”、“极右派分子”等罪名扣在她的头上。让她喘不过气来。他经历过被拘捕、交群众管制、送黄石钢铁厂劳动教养、转咸宁羊楼洞、赵里桥菜场劳动教养、再遭拘捕、教育释放,以及“文革”批斗等种种厄难。工作没有了,写生画画办展览已无可能,她的艺术活动被迫中断,生活也陷入了极度困顿。她曾被安排在县文化馆做临时工,也曾经人介绍到学校幼儿园当临时保育员,也曾靠糊纸盒维持生活。她曾数度无衣无食,仅靠捡破烂儿为生。

绽 放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没有放弃画画。她用的是捡来的颜料,在马粪纸上,在废布料上,在小孩子的练习簿上坚持画画。而这一时期,正是她40岁到60岁的时候。

1976年,李青萍65岁。情形开始有了逐步的改善。1979年,李青萍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82年获正式平反。安置到县文化馆,定行政2 2级,享受退休干部待遇。1986年县文化馆根据本人的要求,为她举办了“归侨女画家李青萍西画展”,办展前后,江陵县文化局的领导把李青萍的作品带到湖北省美术家协会请专家学者鉴定,受到高度评价。离开画坛35年的李清萍就此重见天日。

当中国内地的画界重新知道她的存在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李青萍不止在及其恶劣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数百幅画作,而且画作透露出强烈的现代意识。80年代中期,是中国大陆画家受新潮流冲击的高潮。没有人会料到这位70岁的老画家居然一马当先,用娴熟的笔法,将印象派、表现派等艺术特点融于一炉。更可贵的是,她的画把内心最深沉的感受传达了出来。

很显然,年届70岁的李青萍并没有停滞在40年代鼎盛时期的水准上。她没有落后,没有止步不前。尽管身处逆境,她仍然敏锐地把握着艺术进步的步伐。从一幅41厘米×30厘米的夹板油画《向保罗·克利致敬》可以看出她对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很深的理解。有人指出,她“成功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表现与再现之间的张力”。可以说,她已经走过了油画艺术的写实、印象、表现和抽象的完整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把她称作现代艺术的先驱固然不错,但是把她放在′85新潮以来的新锐艺术行列,也是相当超前的。当然,人们还是惊异于,远离国内外艺术中心,蛰居于湖北的县域小城,她是怎样拿出这么一大批可与波洛克、赵无极等大师相提并论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画作呢?有的学者指出,“对比画家早晚风格,我们会发现,前后有本质的区别:早期的‘新写实’,是一种外观的方式,眼睛向外看,而晚期的抽象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内省’的方式,眼睛向内看。”

照我看来,还可以补充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艺术家所身处的地域及乡土文化上去寻根溯源。江陵处荆楚文化的核心地域,有无可比拟的楚文化的丰厚传统。从远古时代起,荆楚文化好鬼尚巫,浪漫诡谲。屈原的楚辞可为代表。当我们看到李青萍晚年那流光溢彩、泼辣奔涌的抽象作品,不禁联想起屈大夫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中瑰丽奇异的章句。可以说,楚辞是李青萍抽象表现绘画的最好注解。从楚辞中,无疑会增加我们对李青萍作品的理解和意会。

从艺术史的角度上看, 李青萍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她是这个时代政治、文化、艺术的缩影。如果我们能够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其获得的启示或将无穷无尽。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