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艺术是真正的世界语言

作者:蒋锦新 郭天柱 彭 亮    2011-12-31 17:39:25    来源 : 艺术杂志

画笔成为了他最好的朋友

在记述雷宜锌为马丁·路德·金雕像始末的《岩石上的梦想》一书中有个细节,纪念园总建筑师埃德·杰克逊曾经请美国著名黑人雕塑家、雷宜锌的竞争者之一埃德·德怀特用三个词来描述他自己,对方回答说:“我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商人,一个雕塑家。”而当杰克逊向雷宜锌问出同样的问题时,雷宜锌回答:“我是一个雕塑家,我是一个雕塑家,我是一个雕塑家。”

如今,雷宜锌成为跻身世界级“雕塑家”的行列,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却发现这个结果充满了太多的偶然。雷宜锌自己感触极深:“我原本最可能是一个教育家,或者画家,走上雕塑家的道路,只能算歪打正着。”

雷宜锌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雷铸寰是孙中山先生的好友、同盟会会员,曾任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祖父雷通鼎曾留学原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是刘少奇、蒋经国的同窗;父亲一直在湖南大学工作,而“全家唯一跟艺术沾得上边的”是担任小学图画老师的母亲。

虽然生在世家,但对雷宜锌的人生产生关键影响的,却是当过小学美术教师的母亲。小的时候,母亲就常教雷宜锌画一些简单的图案。14岁时,平反后的祖父用第一笔工资给他买了一盒颜料。这盒颜料,雷宜锌曾透过商店的玻璃橱窗看过许多许多次,“中山路百货商店,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雷宜锌用它画了生平第一幅画——他家的大四合院。

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发现他在听课时涂涂抹抹,走过去将他的“杰作”夺过一看,不由得又气又喜:小家伙竟然在临摹黑板前面的毛主席像!而且“画的还挺像的嘛!” 就这样,从小学就开始学绘画的雷宜锌,只对艺术感兴趣,所以其他科目成绩并不是很好。画画让雷宜锌显得有些不合群,那个年代,他的同龄人大部分都在写大字报,“大串联”。但是雷宜锌只能画,因为他是“黑五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只能让他 “夹起尾巴做人”。雷宜锌说自己是孤独的,“别人的目光很可怕,自己很卑微,我不想说话,也不敢说话。”于是,画笔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艺术具有超越阶级的惊人力量

1970年,雷宜锌中学毕业后,下放到湖南芷江农村插队,成了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在他去芷江之前就已被“重点关注”。公社书记给生产队长们开会说:“这一批知识青年中,有个叫雷宜锌的,他们家全都是反动知识分子。”于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7年里,雷宜锌递交了多少次入团申请和回城申请,每一次都泥牛入海。失望之余,他只有把满腔的苦闷和烦躁发泄到画画中去。“当天出工是割草我就画割草,是犁田就画犁田,是赶牛就画赶牛。赶集的时候也画,画集市上的人。”有一次,雷宜锌一个人外出采风,走到了一座兵工厂,习惯性地就开始画起来,由于兵工厂是保密单位,雷宜锌被当做特务抓了起来,差点就被关进了监牢。就是这股子“痴劲”,让他在当地的名声响了起来。找他帮忙写招牌字的来了,要帮忙画橱窗画的也来了,甚至有出版社来找他画年画。

雷宜锌在197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之前,他的绘画作品就有几千幅,还有很多发表的作品。不管环境如何,雷宜锌始终没有丢下心爱的画笔,并且越画越好,越画越有名气,成了当地的“知青大画师”。

靠着一支画笔,“出身不好”的雷宜锌“享受”了一项特殊待遇:画毛主席像。在热火朝天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凡是跟“毛主席”沾上边的东西都是神圣的,何况是主席的头像!但芷江的革命群众却对雷宜锌格外包容,几年下来,雷宜锌的毛主席像画得越来越好,他后来塑造过两件毛泽东的雕像:一件是毛泽东与延安作家们的群像,放在湖南长沙的毛泽东文学院;一件是毛泽东的半身像,放在毛岸青和邵华家。邵华说:“雷宜锌雕的毛泽东像,是全国最像的。”这段乡下的岁月,也成为雷宜锌绘画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这支画笔,他被借调到了县文化馆,也由于这只画笔,他成了县委书记眼中“难得的人才”,几次回城的机会都中途夭折。

直到1976年秋天,雷宜锌终于遇上了一个招工干部,对方看上了他的绘画才能,不计较他的出身问题,坚持将他招回了阔别7年的长沙。

超越时空的雕塑艺术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消息传来,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再次被点燃,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雷宜锌就是其中一个。

雷宜锌是当年570万考生中的一员。素描考场里,雷宜锌画的素描让广州美院的老师“震住了”,当场记下了他的名字。考试后的一天,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李汉谊教授特意来看他,对他的绘画才华大为赞赏。李汉谊对雷宜锌说,虽然现在雕塑并不热门,但中国城市雕塑的春天就快来了,到时就是大展才华的时候。他给雷宜锌3天时间考虑学油画,还是学雕塑,并诚恳地说:“或许我会误了你一辈子,又或许我会成就你一辈子。”

雷宜锌没有辜负李汉谊的期望,选择了美术中的“重工业”———雕塑。干这个行当,不但要有艺术家的灵感与创意,还要像建筑工人一样跟泥巴、石头、锤子、凿子等打交道,但在雷宜锌看来,却是乐在其中的“玩石头”,而且很快玩出了“名堂”——他上大三时的作品《中秋》便被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从众多作品中选用。

自认为“长得不好”的雷宜锌,在艺术追求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雷宜锌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充分了解和掌握,通常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所创作的人物,他一直认为,只有了解得越多,创作的形象、神韵才能越相近。”

正是因为追求完美,雷宜锌练就了一双“毒眼”,即使是2毫米的误差都不放过。1998年,雷宜锌为郴州排球集训基地设计大型城雕《拼搏》,他用肉眼观察到一位工人师傅做的水平线有误差,估计存在2毫米的坡度。这位师傅当时很不服气,雷宜锌让他们拿来工具测量,结果线条的另一端果真低了2毫米。有人说他是吹毛求疵,雷宜锌则有着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体现一件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就是这区区的2毫米,甚至是一毫米。雕塑是超越时空的艺术,雕塑家就必须有超越时空的艺术眼光。” 正是对于“ 2 毫米” 的追求,造就了雷宜锌的艺术品格,雷宜锌成为圈子里有名的“获奖专业户”。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老长沙》,更是被在全国城雕评比中荣膺特等奖,他的作品和名声也开始进入了国际雕塑界的视野。

湖湘文化是我的艺术之源

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今天的雷宜锌在艺术的世界里越走越远,“中国雷”早已飘扬出海,享誉世界。但究其根源,湖湘文化始终是他的立足点与出发地。

湖湘文化中的神奇、浪漫、灵动与细腻,充分展明在雷宜锌的作品中天生承续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与风骨。换言之,是浓郁的湖湘文化锻造了他的艺术性格,也潜移默化地成就了今天的雷宜锌——一个爱吃辣椒,骨子里有着执著认真、百折不挠精神的湖南人。

生于斯,长于斯,雷宜锌对脚下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湖湘文化滋养了他的生命,浸润了他的灵魂,而他的雕像也屹立于三湘四水,成为新时代湖湘文化的一道风景线:黄兴路上的“老长沙”、芙蓉广场上的“浏阳河”、湘江风光带的“马王堆图腾柱”、白沙井旁的“白沙汩汩”、体育新城的“奥运湘军”群雕、郴州排球集训基地的“拼搏”、怀化芷江的陈纳德将军像……

众多的艺术精品中,黄兴路上的“老长沙”最富于湖湘风情:纳凉的小伙、修鞋的老汉、市民打酱油的闲适、顽童游戏的童真……一组组雕塑都生动地展现出老长沙的城市个性和市井风情,也表达出雷宜锌对家乡无限的眷念。

“夫人、儿子在美国,他们喜欢那里的生活,但是我是不会离开湖南的,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这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而且我只喜欢湘菜,不喜欢其他地方的口味。”“我的一切灵感都来自这个城市,这块土地,湖湘文化是我的生命和艺术之源。”

艺术架起的跨国桥梁

2006年1月份,雷宜锌突然接到美国圣保罗艺术委员会的邀请,要他5月中旬去圣保罗参加来自美国、日本、埃及、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石雕国际研讨,雷宜锌是其中唯一的中国雕塑家。在雕塑研讨会上,雷宜锌创作了一位枕手沉思的美丽的东方少女,作品名字叫“遐想”,寓意东方女性以深厚文化内涵的含情目光注视大千世界,在憧憬中美两国友谊,在向往世界的永远和平。她含而不露的东方美,饱含强烈神秘的生命气息,深深打动了所有驻足在她面前的人。

活动的捐资人之一,圣保罗艺委会成员桑克尼老人,已身患绝症。他坐着轮椅,静静地在雕像面前看了很久,泪流满面。9天以后,老人在雷宜锌带去的两件雕塑小品的陪伴中安然去世。

少女雕像感动了越来越多素不相识的人。得知雷宜锌来自中国湖南的长沙, 人们便称石雕是“changshagirl”“中国雷”。《华尔街时报》、CBS电视台早间新闻节目,哥伦比亚广播集团等权威新闻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一家当地报纸甚至用将近四个版的篇幅,详细披露雷宜锌的人生故事。

规模盛大的圣保罗国际石雕研讨会,吸引了正在全世界寻找雕塑家的马丁·路德·金雕塑委员会前来考察。雷宜锌那天正在一棵大树下睡午觉。委员会的三个人一来就看中了少女雕像,到处找人没找到,就分头与其他正在工作的艺术家聊起马丁·路德·金广场雕像的事。艺术家们个个都很激动,摩拳擦掌。但最后,13位艺术家中居然有12位推荐雷宜锌:“这个项目最好找中国雷那个家伙谈谈。”第二天,委员会又来了另外三个人,围着少女雕像不声不响地转了好多圈,雷宜锌不会讲英语,只好装做没看见。他们站在他身后看了将近半个小时,才上来搭话。并当即邀请雷去华盛顿。

雷宜锌应杰克逊邀请前往华盛顿与马丁· 路德·金基金会的人会面,5天后,杰克逊告诉他,在考察完来自52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的艺术家创作的900件作品后,他已经被基金会初定为马丁·路德·金的创作者。

2007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下午2点,美国CBS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新闻稿:“美国国家广场马丁·路德·金纪念广场建设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正式公布并介绍马丁· 路德·金雕塑的作者,他是来自中国长沙的雕塑家雷宜锌。”

让作品来平息争论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由于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的民权领袖,美国的国家广场又象征着国家形象,组委会选择由一个中国人来创作马丁·路德·金雕像,在美国引起了巨大争议。

一位美国黑人雕刻家说他第一次从电视上听到马丁· 路德· 金的雕像将“MADE IN CHINA”的消息时,他觉得自己“像是被掴了一巴掌”。他在自己的博客上问:“为什么为美国黑人领袖金博士的雕像,不是由美国黑人雕塑家来做,而是交给了来自共产主义中国的一个家伙,设想一下,金的雕像将由一个个大木箱从中国运到美国,而木箱上面会写着MADE IN CHINA ”。态度更为激烈的美国本土黑人艺术家吉尔伯特·扬甚至为此专门建了一个网站,网站取名“金是我们的”,并在各大媒体向雷宜锌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我们不会允许那种对美国人权运动一无所知、对金博士毫无了解、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把他的名字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纪念美国黑人民族英雄的国家纪念碑上。”

“面对争议压力很大,也不可能淡然处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梦,随时都有可能破灭,我随时抱着做好破灭的准备。”回忆起4年来接连不断的三次非议,雷宜锌的脸上写满了惆怅与无奈:从一开始“反对中国人为马丁·路德·金雕像”,到“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对泥塑表情、神态的发难”,再到今年1月份的“反对中国工人前去美国安装雕像”,抨击的口水一浪高过一浪。幸运的是,雷宜锌的工作得到了马丁.路德.金基金会的有力支持。2006年11月3日,在马丁.路德.金纪念堂奠基仪式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诘问道:“为什么选了一个中国人?”委员会主席哈利约翰森这样回答:“我们只想请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但他恰恰是个中国人。”

“事实上,让反对者闭嘴的最好办法就是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我看过一些美国雕塑家创作的‘金’雕像,作为同行,我不便作出评价,但我相信MADE IN CHINA 的‘金’雕像,一定是全美、甚至全球最好的。”被哈利约翰森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的雷宜锌,选择了用作品来说话。完成后的“希望之石”花岗岩纪念碑高达9.8米,由159块巨型花岗岩组成,共有1600多吨重,其中最重的一块有40多吨。整个雕像根据美国要求采用无缝焊接技术,表面上看不到一丝缝隙,完美无缺,甚至表现出人的皮肤质感。当雷宜锌的全部工作结束后,美国的总建筑师握着雷宜锌的手说:“很多人不相信中国雕塑家能够做好,你没有辜负我们。”

让雷宜锌感慨最深的,还是同行甚至竞争对手的认可。美国著名的雕塑大师戴维,曾经为马丁·路德·金做过铜像,很想争取这个项目,一度与雷宜锌成为竞争对手,看了他的作品后也很服气,还主动邀请他去他在华盛顿的工作室参观。

时过境迁,雷宜锌的心态也在历经沧桑后回复平静,但却难掩一份厚重的自信:“其实,那些反对者的意见并不是主流意见,而是极少数人的一些看法。当然了,美国雕像史上第一位高于总统的黑人巨石雕像,不是来自美国而是MADE IN CHINA,这在美国雕像史上的意义是极不平凡的,这意味着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里,中国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重要的一席之地。我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艺术将有越来越强大的传播力与生命力,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震住奥巴马的“世界精品”

美国时间2011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10月17日),雷宜锌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尖峰时刻”——坐落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上的马丁·路德·金雕像正式揭幕。在这个有5万多人参加的活动庆典上,来自中国的雕塑家雷宜锌和他的巨石花岗岩雕像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

在华盛顿,雷宜锌感受到了人们对于马丁·路德·金的热爱和对他作品的认可。揭幕前夜,基金会举行答谢晚宴,他刚踏入宴会厅,一名黑人女服务生走到他面 前,鞠躬90度,雷宜锌往前走几步,她又追上来鞠躬,并不停抹着眼泪,雷宜锌深受感动。揭幕当天参观完金雕像后,奥巴马紧握住雷宜锌的手说:“我被你的作品所震撼,感谢你为美国人民带来了一件伟大的作品。”一同出席揭幕式的美国副总统拜登也拍拍他的肩膀连连称道:“太棒了,太棒了!”

当天晚上,奥巴马还特意邀请雷宜锌等“有功之臣”到白宫参加晚宴,他与夫人米歇尔不仅一一拥抱了雷宜锌及家人,还在会客室专门会见了他们,此前受此礼遇的华人艺术家只有郎朗和马友友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奥巴马在会见中再次对雷宜锌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和我的同事都认为你的作品很成功,‘精准’地雕出了金博士的灵魂。”

让雷宜锌感动的不仅仅是奥巴马和拜登的“力挺”,普通美国人表现出对他的艺术作品的由衷喜爱也让他动容。据官方统计,当天有5万多美国人到场参加揭幕仪式。当美国人得知雷宜锌就是金的雕像的作者时,便纷纷涌上来要求签名、合影,习惯低调的雷宜锌竟被粉丝长时间“围困”,而到了白宫甚至也被要求签名合影的工作人追到厕所门口。

“我觉得这个事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艺术事件,它再次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艺术是真正的世界语言,它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国界、种族甚至是意识形态之间架起桥梁,让人们实现无障碍的交流与碰撞。”

梦想:一辈子玩石头

2011年10月28日17点25分,长沙黄花机场出口,当雷宜锌刚一走出机场,迎接的人们按捺已久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中国雷”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雷宜锌被记者们里里外外包围起来。

当记者们都会问到雷宜锌“衣锦还乡”的感受时,雷宜锌的回答“雷”得出彩:“太累了,我只想吃辣椒炒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虽然不无诙谐,但却是他的肺腑之言。自从成为马丁路德金的雕像作者后,他所有的生活习惯几乎都被颠覆了。很多国内外的访问团,也都要去他的工作室参观,需要他出面接待,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雷宜锌坦言“很疲惫”。

尽管马丁·路德·金的雕像让他蜚声中外,但雷宜锌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段记忆,只是这些记忆有些不平凡罢了。

2011年5月16日,雷宜锌在他的官方博客上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安静、孤独的渴望“像我这种人,喜欢整天一个人躲在工作室。突然有些想念之前安安静静自己做雕塑

的时光,没有那么多电话,也没有那么多人情债。”“如果可能,我都不想去美国了。”他说,在宁乡,自己一间新的雕塑工作室即将启用,“我现在只想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呆在远离城市的工厂里,安静地雕塑。”

真正的艺术家一旦陷入到了现实生活的繁文缛节,就等于树木离开了土壤,早晚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雷宜锌的经纪人、湖南锦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锦新深知“解放”雷宜锌老师的重要性:“老师一个人在国内,事事要亲力亲为,现在我们这个团队正在为他寻找一位合适的助理,希望他慢慢从繁琐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更多地用于雕塑与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雷宜锌确乎有点“古板”。因为他一般不出席剪彩,不出席会议,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扎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整天猫在长沙一处已经倒闭的工厂车间,与泥巴、石头打交道。对于未来,雷宜锌借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经典句式,为笔者勾画了深藏在他心中的理想:“我有一个梦想,年老后在宁乡的工作室,可以随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烧瓷、画油画,做着玩而已,哪怕做个烟灰缸,只卖十块钱,不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不求名利。”

这就是雷宜锌的梦想,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地驰骋与飞翔,宛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灵魂永远都那么纯粹、自由而又澄澈。

  

蒋锦新 湖南锦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天柱 湖南锦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文化总监、著名词作家

彭 亮 《株州日报》记者、副刊部副主任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