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我的创作体会

作者:韦江凡    2016-08-25 10:56:17    来源 : 艺术杂志

 

临摹徐悲鸿课徒稿 79厘米X51.5厘米 1947年 韦江凡

 

回顾过去的艺术实践,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满足。艺术创作同人类社会实践一样,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想要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人们常说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下一辈子苦功是不行的。甚至下了一辈子的功夫,也不见得能达到自己的追求。近年,随着年事越来越高,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我常对人说:“老了,老了,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勤奋,要用功。”自己曾经刻了两方闲章,就是表达了这样的心境。一方是“六十始悟艺”,另一方是“七十知不足”。我还起了斋号“学老堂”。白石老人活了97岁,除父母故世和63岁大病一场,不曾作画、治印外,没有一天不动笔的。这些年,自己略感安慰的,就是补回了不少过去被耽误的时间,没有让它荒废,这是体会之一。

 

母子情 纸本水墨 69厘米×46厘米 1980年 韦江凡

 

体会之二,就是要重视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变化万千,流派纷呈,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个画家可以不学书法,一个画国画的画家却不能不学书法。书法用笔与国画勾勒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各有侧重,却又互为补充。纵观古今画坛,有书画双绝的画坛巨匠,却没有只会作画而不会写字的所谓大家。远的不说,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几位大师,其绘画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无不得益于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吴昌硕喜爱石鼓文,写了一辈子,他的成就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研究。齐白石从学何绍基、《爨龙颜碑》、金冬心、《郑文公碑》,到后来专攻李北海,转益多师,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刻苦研习。潘天寿更是把书法和绘画结合得异常完美。他的作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其题款就是画儿的一部分,画面充满了书卷之气,观之令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露。为了把大写意画马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自己在广泛涉猎不同绘画领域的创作和研究古今中国画坛的优秀传统与艺术成就外,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书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努力实践以书入画。我曾多方阅读、研究古代碑拓,尤其到了晚年,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和孙过庭的《书谱》。一日之晨,作画余暇,经常临写,多少年来从不间断。正因为有了写字的基础,对线条的运用也就多了一些悟性,才较为成功地把中国书法线条融入了画马的笔法之中。比如,在对马的形态刻画上,自己借鉴草书飞白的处理,发挥大写意“笔不周而意周”的优势,有意在马的鼻梁、腹中部、蹄部等非结构相交处不留墨迹,使马的体态更觉生动。对笔墨的运用,也强调轻重、浓淡、强弱、干湿与虚实的对比,形成节奏感和韵律美,才使得自己的作品能够初步形成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自觉骨线用笔能飘逸而不漂浮,渲染虽单纯而不单调,迅疾洒脱之中不失稳健厚重。作品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喜爱。当然,这也只是就现阶段而言,创作上的探索和发展,对于我来说,自然还是没有止境的。

2001年夏于北京方庄

 

芳草地 纸本 69厘米×138厘米 2005年 韦江凡

疾风 纸本 69厘米×46厘米 2004年 韦江凡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