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我的雕塑人生

作者:张得蒂    2016-04-22 12:10:41    来源 : 艺术杂志

 

为山东济南创作《喜迎新春》工作照 1986年

 

新中国建国前夕的1949年夏天,我考入了徐悲鸿先生领导的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年我17岁。

在学校接受了为革命学习的思想教育,选择专业时雕塑系老师宣传动员:“不怕苦、不怕累的同学请来学习雕塑专业,为祖国建立革命的纪念碑。”我积极报名进入了雕塑系,入雕塑系后每天有军事体育训练课;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努力锻炼,要向铁姑娘学习。绘画系的女同学朝我们喊:别练了,都练成男的了!我留着男孩子的头发,努力刻苦锻炼,还曾获得学院运动会女子800米长跑冠军。

当年中国有了第一批女飞行员,第一批女火车司机。我们雕塑系九个女同学努力锻炼、刻苦用功,我们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

建国初期雕塑系共有四位老教授——滑田友先生、曾竹韶先生、王临乙先生、王合内先生,他们都是由法国回来的,提出一定要把欧洲写实主义手法传到中国来。因为中国自古没有写实主义雕塑,作为建国后雕塑系第一批学员,一定要把写实主义手法学好,并能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们觉得老师们给我们的任务十分重大又神圣,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掌握写实技法,然后到祖国各大石窟去临摹,掌握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和技法。我们背着粮食和胶泥从天水火车站步行几十里去麦积山石窟临摹;没有住所,住在石窟配殿的地上,自己烧柴锅做饭。去敦煌石窟临摹,敦煌到夜间10点天才黑,夜间光线也很明亮,我们经常临摹到半夜才休息。这种研究持续了多年,后来也去了河南洛阳学习龙门石窟艺术,把自己用安全带绑在石窟侧面十几米高的山崖树上,近处观察。在西藏两年的时间里,也考察了很多藏传佛教的雕塑艺术。

临毕业时,学院领导考虑当时社会上还很少有雕塑的需求,更没有单位要雕塑系的毕业生;为了祖国的雕塑事业发展,为了雕塑毕业生人才的培养,学院决定派三名青年教师带领我们两班毕业生以研究生的名义出去奋斗,提出“什么时候你们能自己奋斗出一个大工作室,就把你们这批学生留下,为你们成立学院领导下的雕塑研究室”。三年后的1956年,我们果然努力奋斗出一个工作室,并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室”,即现在的雕塑研究所。

不久,研究室接受了“辽沈战役纪念碑”的任务,我们七人接受任务,到部队体验生活,然后日夜加班,希望能够完成一个理想的作品。

 

为台湾花莲创作《千手观音》工作照 1991年

不料,可怕的政治运动——反右斗争开始了,中央美术学院上至延安来的院长江丰同志、书记、我们尊敬的老教授和老师,下至美术学院附中十几岁的小同学,打了49名右派;包括我在内,我们班20多个同学被打了8名右派。后来我被处以去农场监督劳动的处分,在农村劳动的多年间,不准接触专业;有时偷着在很小的本子上画个创作构图,绝对没有机会做雕塑。后来又随学院到河北农村劳动三年,冬季没有取暖设备,派我去砌宿舍的炉灶,用泥砌炉台和烟道。我兴奋地拿着雕塑刀从白天一直砌到晚上,用泥调整炉台的横平竖直,一直砌了一夜,感到像做雕塑一样的幸福和满足。

22年后的1979年,右派得以平反,我已经47岁,当时思想十分矛盾,女同志55岁即退休,我还只有八年时间,专业又荒疏多年,还要不要在雕塑事业上奋斗,心里十分矛盾。我的老伴张润塏是我在雕塑系的同班同学,他最了解我;他对我说:“你除了雕塑,心里别的什么都没有,你放弃了专业,会十分空虚、十分痛苦;生活中我什么都可以帮助你,但是放弃专业的痛苦我无法安慰你;你不能放弃,以后我来和你一起奋斗!”当时我们正巧看到一句名言说:只要有决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从此,我们一起开始恢复业务,准备开始奋斗。

当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连“人性论”都批判了,不能有亲情、不能有爱情、不能有友情。我想,我现在既然有条件搞创作了,我有责任用我的创作为我们的民族来恢复人性;虽然我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我也要尽我的全力来做。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提出“把文化大革命失去的十年时间夺回来”,被错划的右派们则提出要把失去的20年时间夺回来。那时我把家里也安上雕塑台,但是当年住房太紧张,就把雕塑台挤在卧室里;有好几次张润塏夜里醒来,看我还在做雕塑,就朝着我喊:“天都亮了,你怎么还没睡?”我感到很高兴,我又抢回了一夜的时间!两年多时间内,我创作了藏族小孩《小达娃》、为病人喂药的护士《日日夜夜》、专心弹琴的小女孩《琴声》、大猫抱着小猫的《猫妈妈》……当时的社会心态、文艺刊物的工作者都急切感到希望社会来弥补人性,我的这些小品最多的一件在全国发表了有40多次,有的还被印在了刊物的封面上。

不久,我被安排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办的进修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一次,入学的学生对我说:“原来您是一位女老师啊?我们一直以为您是男老师呢,您怎么能在这两年的时间以内做了这么多的作品呢?”

《钱学森像》工作照 2011年

究竟是50岁的人了,因为过度劳累,我病倒了,被送到协和医院。协和医院的邵大夫,也曾被打成右派,他看着我着急地喊:“再也不许说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了,你知道多少知识分子累死在实验室和岗位上,我们当大夫的有多么难过!”我被抢救过来以后,不敢再抢时间;当时的社会心态正好也逐渐平复,我就在想下一阶段该做什么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想:我应该做一批肖像,把那些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又被迫害的当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形象留下来,是我的责任。我想到了著名作家丁玲、艾青,版画家彦涵,歌唱家张权,评剧演员新凤霞……

 

在新西兰奥克兰艺术中心上课——为雕塑家Smith雕像 1993年

当时通讯条件不好,没有电话联系;我就想办法,每打听到一个地址,就骑上我的破自行车,装上雕塑架子、雕塑泥、石膏……直接就按照地址去敲门,声明要为人家做个雕塑头像。我的家人都担心,这样贸然地到这些老前辈家里去,会不会被拒绝、被赶出来?没想到这些老前辈们都对我十分热情,友好地为我作模特;由于被迫害的共同遭遇,后来我们都成了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为艾青老师塑了头像后,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发自内心的诗《给女雕塑家张得蒂》:

从你的手指流出的头发,

像波浪起伏不平,

前额留下岁月的艰辛。

从你的手指流出的眼睛,

有忧伤的眼神,

嘴唇抿得紧紧。

从你的手指流出了一个我,

有我的呼吸,

有我的体温。

而我却沉默着,

或许是不幸,

我因你而延长了寿命。

他临终前几天还能一字不差地为我背诵出来。

1985年,我参加了意大利拉维纳国际雕塑竞赛,创作了有关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作品《东方的邀请》,表现但丁和他的恋人到东方的天堂来。作品得到雕塑竞赛委员会的肯定,授予我竞赛最高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我被邀请出席颁奖仪式。该竞赛的国际评委会主席对我说:“我们给你这么高的荣誉,是因为你作了东方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尝试,希望你今后能走出一条路来。”当时我非常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这条路,正是我的老师们多年来对我们的嘱托,也是我们一直要努力奋斗的目标。

激流勇进 1980年

 

为了不辜负欧洲雕塑界同行和我的老师们的重托,从那之后我又继续创作了30余年,到了80多岁。这期间,创作了室内外雕塑百余件,例如大型室外雕塑《孔子列国行》《宋庆龄像》《王光美纪念碑》《闻一多纪念像》《激流勇进》等作品,在这些作品里都进行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相结合的尝试。

闻一多像 (上海“福寿园”) 2007年

 

张得蒂简历

张得蒂,女,山东菏泽人。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雕塑系研究生班。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创作情况:

室外大型雕塑创作:

为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长春、杭州等地创作纪念性雕塑及园林雕塑;为台湾花莲县大型宗教建筑创作。

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菲律宾召开,代表我国创作大型室外雕塑《团结、和平、未来》,立于菲律宾国际会议大厦国际雕塑公园。

参展:作品曾往意大利、日本、新西兰、俄罗斯等欧、亚、非、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展出;在香港、新西兰举行作品联展;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获奖:1985年获意大利拉维纳国际雕塑竞赛“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1991年获意大利拉维纳国际雕塑竞赛意大利共和国内政部长设银奖;2010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1986年获首届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合作);曾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等。

收藏:作品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曾为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博物馆收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等收藏。

出版著作:

《中国当代女雕塑家作品选集》

《雕塑家看国外雕塑》《欧美商业雕塑》

《张得蒂作品选集》

《雕塑教学》等论文多篇。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