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艺术》杂志百期庆典暨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作者:《艺术》杂志    2013-07-02 13:56:28    来源 : 《艺术》杂志

(根据录音、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时间:2013年5月19日下午2:30到5:30
地点:北京市天利大厦

下午2点30分,《艺术》杂志社总编刘人岛先生宣布: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艺术》杂志百期庆典暨学术座谈会现在开始,会议请《艺术》杂志社社长唐璐女士、执行总编杨庚新先生主持。
唐 璐: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专家、学者们,大家下午好!

唐 璐:《艺术》杂志已经有八年多的历史了!在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杂志社同仁的努力下,《艺术》杂志有了现在的成绩,非常感谢大家的
支持。出席今天会议的有二百多人,包括《艺术》杂志社顾问、编委、杂志社工作人员及各级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兄弟单位代表及媒体朋友们。活动邀请了中共中央党史办欧阳淞主任、谷善庆上将、唐天标上将、段端武中将、曹涌将军、胡石英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吴仕民主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书法家唐双宁先生,从湖南远道赶来的前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主席、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罗成琰主任、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白国庆所长、教育部民族司阿布都司长、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廖自力院长、国家行政学院政研室杜正艾主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中心张汉湘主任等。还有著名文化学者、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九十多岁高龄的老漫画艺术家江有生先生以及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先生等各界人士出席座谈活动。
唐 璐:现在请来宾观看《艺术》杂志介绍视频。
(PPT演示)
唐 璐:观看完PPT,我们请《艺术》杂志社执行总编杨庚新先生对我们杂志百期做一个回顾。杨庚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在百忙中出席《艺术》百期庆典暨学术座谈会!受唐璐社长、人岛总编委托,我代表《艺术》杂志全体工作人员向与会专家、学者、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不辞劳苦,牺牲自己宝贵休息时间前来座谈。谢谢你们的支持!
《艺术》杂志自2005 年创刊以来,平安走过八年零四个月,至今已整整出刊百期。初步统计,这一百期共刊出文字一千多万,图片(作品)二万余张。发行总量达数百万份。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十七大本合订本,就是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作成果,它凝聚着《艺术》杂志全体编辑、员工三千零四十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以及数以百计学者、作者的艰辛,也透射出多位顾问、编委的睿智和企业家们的奉献。
回顾《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感慨万千。
《艺术》没有辜负办刊初期艺术界前辈华君武、张仃、吴冠中、金维诺等先生的嘱托,没有忘记黄远林先生、徐翎女士的忘我劳动,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工
作,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2008年,《艺术》杂志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约,将《艺术》推向国际市场。2009 年, 中国新闻史学会和中国传媒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将《艺术》评选为“2009中国十大期刊”,与《家庭》《读者》《中国国家地理》等刊齐名,为十大期刊中唯一的艺术类刊物。近十年, 艺术期刊多达数十种,竞争十分激烈,《艺术》杂志在短短几年脱颖而出,收到“专家点头,群众拍手”的效果,是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人所共知,《艺术》是一本由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带有民营性质的学术性期刊,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合法刊物。它受法律制约,同时也受法律保护。《艺术》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享受出版自由。
《艺术》杂志有两个坚强的后盾,一个是由实业家组成的理事会——做经济后盾;一个是由艺术史论家组成的学术后盾。《艺术》老中青三结合,核心力量是一批中老年学者。面对纷杂的艺术形势,他们头脑比较冷静,不追时尚,不打官腔,少有条条框框,选题自由,视角独特,体现了学术民主、艺术自由的新风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艺术多元互补的今天,《艺术》该怎么定位?这是许多专家和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

题。我们受过多年美术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从事几十年科研和编辑工作,要把一生的经验、得失、警示、教训通过我们的编辑工作传达给读者。这是我们这些美术史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年的编辑共事中,我们达成学术上的共识,逐渐形成了《艺术》杂志的编辑核心指导思想,即编辑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重视从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强调在吸收、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世界一切有益于我们文化艺术发展的营养,为我所用。这是我们的文化战略方针,也是我们《艺术》杂志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

为此,我们必须有大视野、大胸怀。

我们的带头人刘人岛先生是湖南人。他心大、胸宽,办刊之始就提“大美术”概念,这对后来《艺术》杂志定向起了决定性作用。《艺术》杂志视野宽阔,它以大美术为主打,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动漫、民间美术涵盖其中,并以此为中心扩大至戏剧、舞蹈、摄影、曲艺、影视、多媒体诸多门类,从而改变了美术刊物的传统结构,造就了《艺术》杂志新内容、新内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蜷缩在美术的框子里研究问题,传统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艺术》的增容, 使我们重新校正广博和专深的关系。以美术为基点,奔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艺术》突破了门类的束缚,为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空间。多年来,我们不间断地推出戏剧、舞蹈、摄影、诗与画、舞蹈与雕塑等专题,不仅得到艺术圈内人的认可,也受到更多受众的欢迎。《艺术》关注现实,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尽可能地捕捉那些最具时代强音、震撼人心的画面。像2005年央视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展览以及相关的雕塑、版画、漫画作品;像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时摄影和相关美术作品;像2009年文化部组织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像2008年以来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像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及相关历史图片等等,我们都做了深入地报道和介绍。

《艺术》重视历史,重视古代乃至近现代精英艺术家和经典作品的推介、鉴赏。每期不惜版面(少则几页、多则数十页)重磅推出一至两位艺术家,通过专家评述、作品选登、艺术年表、生活照片等版面深入解读,重点剖析。引导读者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中了解其艺术人生。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

既强化了作品的形象感受,又深化了对作者的理性认识。这样安排考虑到了专业人士的需要,也照顾到一般读者的诉求。除此之外,《艺术》还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遗忘甚至遮蔽的艺术家,像沙耆、李青萍、黄荣灿、汪刃锋、张怀江、高希舜等,努力挖掘新史料,以弥补历史的缺失。

对于美术史论家,《艺术》破例以较大篇幅推介王逊、金维诺、王伯敏、苏立文、水天中等人的学术成就,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这项工作业已开始并将继续做下去。《艺术》从创刊号到第一百期,从古至今共推出二三百位艺术家,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戏剧、舞蹈、音乐诸多门类,可谓洋洋大观。

此外,我们还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民族、民间艺术以及民俗活动。我们试图通过历史精英人物、精典作品的推介、研究,为今人树立榜样,起到见贤思齐的导向作用。

在统一的编辑指导思想下,各位执行编辑有选材的充分自由,可以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位编辑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用好人脉、组好稿子。这样,每期重点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可以互补,做到

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统一。《艺术》设有“ 特别报道”“观象台”“创作研究”“史论纵横”“艺术人生”“艺术长廊”等栏目。每期根据不同内容分类分组穿插安排。此外,还临时增设一些栏目,照顾特殊稿件。

《艺术》还有两个固定的雷打不动的栏目。一个是“鉴藏与市场”,发表的文章大都出自国内权威的专家学者之手,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另一个栏目“谐趣园”由华君武先生生前题写刊头,重点介绍漫画名家及作品,办得生动活泼,颇有吸引力,是目前国内期刊仅存的漫画专栏,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孟子曰: 充实谓之美。回眸百期,我们确实做了不少实在的工作,还算充实。但静心反思,却又觉得差得很远。几年前,我就有一种危机感。老先生一个个离去,不抓紧就会留下许多遗憾。记得第二次采访徐邦达先生,他已在病榻上,不能与之对谈了。韦启美先生突然去世更叫我悔恨不已,计划采访他“读书与画面”的选题落空了,成了终生遗憾。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国内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画家、六十年代的画家,外国的一些艺术家,古典的现代的……我们该做都没有做,鞭长莫及,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资本啊!

我和几位老先生已进入暮年。事业需要年轻人来做。要抓紧培养年轻人,使他们快快成长起来。

《艺术》进入第二个一百期了。记得在2009年第60期新年贺辞中,就提出要多关心中青年艺术

家。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就可能脱离群众,

犯历史错误。对于艺术大家、大师, 我们要继续做,要深入,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但也要控制篇幅。要惜纸如金,讲究质量。要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品位。要注意“格”,不发那些平庸之作,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现在的编辑人员每三四个月做一期,而且单打独干,并不轻松。要配备一些助手,一方面培养年轻人,一方面抽出时间让编辑们搞调研,充电、读书。

要注意资料( 图片、文字)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方面太滞后,不能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一走一过,到头来两手空空。要尽快建立数据库,办好《艺术》杂志网络。要由专人负责,不要怕花钱!资料就是钱,有时甚至钱都买不来。现在留英美术学博士唐璐社长已经到任,我相信在她和人岛总编的领导下,《艺术》杂志会有重大改观,体制更完善,管理更科学,编辑更充实,效益更明显!今天是座谈会,拉拉杂杂谈了以上诸点,不代表编辑部,算是办刊过程自己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顾问、编委,与会的专家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我们不拒绝表扬,但我们更愿意听到批评的声音。

谢谢大家!

唐 璐:请《艺术》杂志社理事长闫作利先生发言。

闫作利:今天特别高兴见到这么多领导和专家,我作为出资人之一,目睹我们《艺术》杂志已创刊一百期,感慨颇多。我想把自己在与人岛开始创办《艺术》杂志时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做企业,事业稍有成就的时候,感觉人的精神是空虚的。现在的社会是浮躁的,人总是要有精神上的要求,有一些精神食粮,《艺术》为我们提供了这些东西,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雅俗共赏的东西,在这一百期的创办过程中,众多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我们闲暇的时候能够学习它、认识它,能够让人的心宁静下来,不那么浮躁。我们公司很多员工每一期的《艺术》杂志都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可以想见,文化能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确确实实要感谢各位艺术家和杂志社编委会。

我们希望《艺术》杂志以后能办得更好一些,把精神食粮做得更丰富一些。艺术是很大的范畴,每个人的认识都不一样,同样一件东西每个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我对建筑的认识更多一些,大家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有建筑、绘画、雕塑等等。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精神食粮,我们要挖掘到一些文化元素,而且要挖掘得更深刻,更适合我们办刊的宗旨:雅俗共赏。

我平时也做一些艺术品的收藏,有的时候看到一幅画真的是美,是对心灵上的震撼。我是说不出来的,因为我是学工科的,是靠艺术家们表达出来的。为了发展文化艺术,我们在顺义做了一个文化产业园,这里特别感谢顺义区政府给予我们土地和政策支持。将来我们要做一个大概六千平米的艺术中心,还有26个创作室和工作室,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修身养性和安心创作的好地方。今天顺义区的领导也到《艺术》百期庆典暨座谈会会场,再次感谢你们。希望我们在顺义落户的文化产业园能够给艺术家、给《艺术》杂志带来更好的创作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咱们出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艺术》杂志办得越来越好。

唐 璐:谢谢理事长先生的精彩发言。《艺术》杂志在文化艺术界的专家以及各位领导、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一路走来,出版发行到第一百期,为了感谢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艺术》杂志社全体成员一致决定:向全国各大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八大艺术院校图书馆及各省省图书馆捐赠100套《艺术》杂志合订本,每一套17卷,现在捐赠仪式正式开始。

有请中共中央党史办陈亚杰先生,国家行政学院政研室主任杜正艾先生,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先生,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先生,云南紫云青鸟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晓东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寒石先生向《艺术》杂志社颁

发收藏证书。我们捐赠共100套,会后会发放到各个受赠图书馆,捐赠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会嘉宾发言开始。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本刊顾问):今天是第一百期《艺术》杂志发行的喜庆的日子,我们每一期杂志里面都能够看到编辑部的同志们的辛勤耕耘,特别是刘人岛同志,为了这本杂志,他废寝忘食、起早贪黑、访亲问友,在艺术界广交朋友,承担了非常重的责任。一本民办的杂志,能够办一百期本身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艺术》不是靠国家投资,而是自筹资金,不同于很多编辑部及出版社是国家投资,这是很不容易的。《艺术》杂志虽然艰苦度日对杂志的质量却要求好上加好,使

每一个读者从每一期新的杂志能够获取知识,能够有所受益,所以非常感动人。《艺术》杂志的每一期都能够看到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章,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艺术》团结了美术界一大批人。为了国家的艺术的发展,刘人岛带着这一帮学者,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投入,尽量想办法使每一个读者看到

新的杂志能够有所收获。他们在美术界尽量找一些作者,能够有交流的热情,使杂志能够充分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刘人岛同志从清华美院毕业以后,开拓了自己的艺术研究专题,但是为了《艺术》杂志他又不惜投入加倍的精力和财力,力求使读者能够从杂志中获取新的知识有时候别人放假,刘人岛还在东奔西跑,跟作者约稿。能够有好的文章,能够使新的杂志添彩增辉,刘人岛每一期都这么想,稿件都要非常认真、好上加好、绝不马虎和应付,尽量保证质量,这样很难得。多少的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个杂志没有国家的经费支持,完全要靠自筹资金,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今天我们这个座谈会非常有意义,一百期庆典。这是怎么走过来的?多少的辛苦,里面积淀了刘人岛对读者高度的责任感,尽量使每一期不会让读者失望,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当然,刘人岛也靠了很多非常热情的朋友们的投入和支持,今天在座的就有很多平常在支持《艺术》杂志的朋友。

刘人岛:十分感谢袁先生对《艺术》杂志百期给予了期望和肯定,《艺术》杂志成长离不开在座的各位。特别我们杂志社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像杨庚新先生、李纪贤先生、赵力忠先生、张晓军先生、陈建明女士,我们还有一个掌舵的漫画界的大画家缪印堂先生,我只是在其中穿针引线。刚才说到《艺术》杂志能够发展,最大的还是离不开我们国家的好政策,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才真正的能够百花齐放,真正的把艺术还原到生活。

我们《艺术》杂志能够走到今天,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比如《艺术》杂志社的理事长闫作利先生,我跟他交往将近20年,当初我们一见如故,看到他事业的发展,他看到我对艺术的渴望,我们两个可以这么说是“一见钟情”,这种“一见钟情”产生了艺术发展的火花。他毅然决定和其他《艺术》杂志社理事们投巨资来帮助《艺术》杂志的发展。所以刚才袁先生表扬了我们《艺术》杂志社,也单独表扬了我,当然袁运甫是看得起我这个学生,因为我是他的弟子,所以他对我提出很多期望,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特别是各位领导对《艺术》杂志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我们杂志社会按照大家的意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扎扎实实办刊,实实在在作人,谢谢大家。

杨庚新: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李福顺先生发言。

李福顺:我作为一个编委,首先要感谢以刘人岛为首的《艺术》杂志社团队。因为这个团队人手不

多,但是做的工作却非常繁重而且有质量。我作为搞艺术的专业人士,要感谢投资《艺术》杂志的老

总们,我觉得《艺术》杂志办到今天没有你们做经济后盾也是很难完成的。当然首先这个团队的精良,刘人岛作为队长,他有远大的志向,有周密的计划,会用人。他们这个团队老中青三结合,把每个人

的能量都发挥到最大。《艺术》杂志的优点说一天都说不完。首先,他们办刊物态度非常严肃认真,方向明确,无毒无黄,每一期有它的重点和精彩点。

第二,内容充实丰富,大美术涵盖所有的门类,每一期我都认认真真地看。就错别字来说,这个是

非常少的,而且印刷精良,图片安排大小合适,便于阅读,对版式设计也做了大量工作。这说明他们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把杂志视同生命。

作为民办的杂志,它在美术界的影响和学术界的影响很大,而且质量很高。今后如果有人研究近现代美术史,这本《艺术》杂志是不可不读的,它给我们提供了近现代美术界非常丰富和详实的史料,特

别是对重量级的大艺术家的个案的刊登和研究,就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

我相信,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本杂志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人们对它会越来越关注。

我作为一个老读者和作者,一个挂名的编委,我非常爱这本杂志,尽管我手头工作很多,但需要我写文章,打个招呼,我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完成。我争取每一年至少要为《艺术》杂志写一篇文章,而且我不搪塞,每一篇文章我都是很认真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杂志办到现在非常不容易,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它、爱护它、支持它。

如果说要提一点不足的话,这属于鸡蛋里找骨头了,有时候图版的安排可能稍有瑕疵。比如说登一幅全图和登一个局部,有时候这个全图和局部没有多大区别,这样就失去了登局部的意义,因为登局部是为了把局部的精彩让人看得更清楚。

有时候登碑刻方面的研究文章,碑文内容有时候看不清楚,这就失去意义了。

今后,关于艺术院校应该开辟专栏。另外可以刊登一些读者来信或者征名方面的文章。关注历史、关注当代,带有指导性的理论专题,能不能做一些专题的研究和报道,使其更有深度,这样可以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唐 璐: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杂志提了很多诚恳的建议。下面有请著名文化学者、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发言。

舒 乙: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艺术》杂志的读者和作者。《艺术》杂志编辑部上至社长下至编辑,我只认识杨庚新一个人,其他人一概不认识,完全是投稿,作为这种关系我觉得非常美妙。

五四以后, 中国的期刊和中国的报纸的副刊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们担任着启蒙的喉舌作用,重要的不得了。很多作家的文章是发表在期刊和报纸副刊上面的,最后才成为结集成为专题专著。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等等,所有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报纸副刊和期刊上面的。

我这样说就可以给大家一个印象,现在已经大大的不如了,报纸副刊衰落到根本提不起来的程度,而且报纸副刊上没有作家的文章,这么光荣的传统发展到现在完全没有继承下来,一派凋零,跟我们所说的繁荣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在这个环境下,出来了一个办了八年多一百期的《艺术》杂志,而且办得非常好。2009年在上千的杂志里面被评为前十名,而且是唯一的艺术类杂志,我觉得真不简单。大概每一百个或者一百多个杂志评一个,百分之一,《艺术》杂志就是这个百分之一。

所以我觉得它高举杂志文学副刊的光荣的旗帜,走到现在,成为一个硕果仅存,我觉得了不起。这

就是他们执行坚守和发扬的原因,坚守这块阵地,活下来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和大众媒体的趋向是注重时尚,注重娱乐,注重嬉戏,注重开玩笑,《艺术》杂志在这种氛围的包围下成长,不得了,这个也是它继承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精神,活下来坚持走下去。

水至清则无鱼,控制的太严没有用,《艺术》杂志就是在一种自由的氛围里成长的杂志,我觉得它允许发表有自由思想的文章,好得不得了。最近几年,我经常给《艺术》杂志投稿。我不是搞美术的,虽然也画画,但是我是搞文学的。这本刊物按说是偏重美术的杂志,偏偏刊登了我关于文学的文章,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跟大家说实话, 文学作家的文章现在要找地方发表非常难,因为没有副刊了,所以我有的时候把文章寄给《艺术》杂志,《艺术》杂志能够发出来,而且那些文章表面一看跟美术没有关系,所以刚才有人说《艺术》杂志是大艺术门类的杂志,我非常有深切的体会。它刊登很多非美术或者边缘美术的文章,这些文章我觉得平常发表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我觉得《艺术》杂志应该是一个双百方针的执行者。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

是共产党真正的文艺方针,当然执行起来很差,但是这个方针是绝对正确的,《艺术》杂志执行这个方针,所以我觉得非常好。

我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有“自由思想”的文章,那些“自由思想”是我单独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家之言,它居然刊出来了。比如说我发表一篇很长的文章,关于承德的,我并没有讲“避暑山庄”,我玩命地夸奖了“外八庙”,我觉得承德所有的精神都在“外八庙”里面,它是中国民族和谐团结的代表,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艺术》杂志居然刊登出来,马上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评价,马上拨给承德好多好多钱,大概有六个亿,这是《艺术》杂志的功劳。

还有一篇文章《北线首都群奇迹》(载《艺术》2013年第1期,总第9 7期),在北纬四十一度到四十二度之间,有一大批中国首都,没有人知道,是全中国的首都,比如说元上都、元中都、辽上京、金东京,包括清代的避暑山庄,一大堆全中国的首都,没有人讲,历史书上不讲,历史书上只讲“唐宋元明清”,实际上应该是“唐宋辽金元明清”,而且其中一句话震惊四座,说北宋居然是辽金的附属国,真正的国在哪里!?

比如说我发表非常让人吃惊的文章叫做《美术建国》,美术作用大得不得了,应该“美术建国”,它也登出来了。(载《艺术》2010年第6期,总第66期)。

还有篇文章, 我到俄罗斯很小的地方叫叶拉布嘎( 俄文“Елабуга”),“叶拉布嘎”是俄国著名风景画家申施金的故乡,到那儿参加国际笔会,回来写了一篇文章。我把中国现在的笔会批评得体无完肤,臭骂一顿,它也刊登了。(载《艺术》2012年第10期,总第94期),它是贯彻双百方针的一块好的阵地。我感谢《艺术》杂志的理事长、社长、总编、执行总编和各位编辑,我希望你们坚持这个方针,走在孙伏园、茅盾、叶圣陶、郑振铎、林语堂、赵家璧、唐骏驰、巴金这些伟大的编辑家的后面,举起光荣的传统旗帜继续走下去,再接再厉。我提一个建议,杂志一定要变成总编、社长和执行总编的带有完全个人色彩的东西,自己要写编头语,编后语,来亮出你们的观点。谢谢。

唐 璐:谢谢舒乙先生的发言,我们杂志社会按照你的要求继续努力,谢谢。下面有请原北京军区副司令、中将段端武先生发言。

段端武:我参加《艺术》杂志百期出版发行的座谈会感到非常高兴。主要是向诸位艺术家、作家学习。我要说,第一,热烈祝贺《艺术》杂志百期出版发行。第二,非常感谢《艺术》杂志的理事长、社长、总编和全体工作人员。我通过《艺术》杂志,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主要是两条,一是学到了一种精神,刻苦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执着的精神,老艺术家坚守和发扬的精神。第二通过《艺术》杂志我得到了一种享受,艺术的、美感的享受,让我体会到意境之美。无论是艺术品、文学作品还是古代的陶类等作品。第二是和谐之美,作品里面人与自然,自然界的和谐,我记得我看《艺术》杂志中有一幅画是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画冰雪融化之际,看到小花儿、小鸟,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享受和谐之美。第三正气之美,艺术和文学有正气。刚才我听到舒乙老先生的发言也是一种享受。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真正能够为文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负责任,享受知识之美。我们搞军事的,很注重军事知识,但是其他知识很缺乏,所以通过《艺术》杂志的学习能够享受知识之美,还有技法之美,艺术家笔下的作品真是笔下生花。总之我感受到一种精神,第二使我得到美感的享受。最后,真心的祝愿《艺术》杂志办得越来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唐 璐:谢谢段将军对杂志的鼓励。下面有请云南紫云青鸟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晓东先生发言。

周晓东:今天非常激动能够参加《艺术》杂志百期的庆典活动,同时在这见到一大批大德高僧、中国艺术界的顶尖人物,我今天是来学习的。《艺术》杂志在边疆受到很多艺术界人士的推崇,我希望这本杂志在我们边疆地区能够不断地发扬和光大。

唐 璐:谢谢我们的企业家和收藏家周晓东先生对我们杂志的鼓励。

杨庚新:本刊顾问李松先生因为有事没有来,他特意为《艺术》杂志写了《艺术有五好》一文,现在由我宣读。(见贺词选登(二))

唐 璐:下面有请原中国驻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大使江勤政先生发言。

江勤政: 我没有什么准备,我不懂艺术,但是从中我又得到一个启示,《艺术》杂志通过他们积

极的努力,在人民心中竖立了一座丰碑,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我们外交有一个新的提法叫做“公共外交”,我想艺术也可以搞外交,叫做“艺术外交”,我希望《艺术》杂志同仁们将来把你们的工作做到国外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为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

唐 璐:谢谢大使,江大使周游列国,具有国际视野。下面请著名舞蹈家姚珠珠女士发言。

姚珠珠: 我和我的先生叶武林是《艺术》杂志忠实的读者和作者,而且《艺术》杂志对舞蹈的关注和支持是我非常感谢的。举一个小例子,去年是我从事舞蹈60年,《艺术》杂志刊登十几页关于对我

的人生的介绍和文章,非常精彩,谢谢!因为我先生今天有其他的会议不能来,他写了一个贺词,我读一下。(见贺词选登(二))

杨庚新:谢谢姚珠珠和叶武林对《艺术》杂志的鼓励,他们以文化的视角、锐利的笔风对我们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我们会继续努力。下面请原《美术》副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夏硕琦先生发言。

夏硕琦: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想当初开筹办会议的时候我参加过,转眼之间,八年多过去了,《艺术》杂志已经出版了百期,成绩可观。我搞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甘苦自知,所以《艺术》杂志能够出版百期,而且越办越好,实在是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事件。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各家办刊应该用雨后春笋这样一句话形容,走马灯似的,一家唱罢一家来,但多数偃旗息鼓,《艺术》杂志被评为全国十大刊物,实在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可以看出以刘人岛为核心的编辑班子有奉献精神,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也有一种文化建设的开拓精神。

《艺术》杂志视野开阔,体现了一种互通互惠。我是搞美术的,过去我在《美术》杂志开一个栏目,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对于每一个专业来讲都是他山,刚才舒先生讲得非常好,互通,互相启发。我对舞蹈感觉隔得非常远,但是《艺术》杂志有一期介绍张继钢,这是一个舞蹈家,对于我搞美术来讲好像比较远,但是通过你们的介绍、评论,特别是刊发他的论文,关于构成的论文,我觉得对搞美术就很有启发。所以,我觉得今后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个是广收博取,全面开发;再一个就是在介绍各种门类的时候关注于艺术内在规律的发掘,这样对于各行各业之间,能够互相启发、共同推进创作。

刚才很多朋友提到,你们每一期有重点,重点很好。没有重点就没有印象。当年我做编辑的时候,华君武就曾经严厉的批评过我,我拿了一期刊物的编辑计划大纲,请他过目,他说你这叫做撒胡椒面,把我批评一顿。后来我渐渐理解,每一期应该把握重点,响鼓重捶、要有狠劲,能够集中研究问题,印象深刻。另外对史料的积累、对理论的认识,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文化润物细无声,我们还要做建设工作。在文化复兴的大环境的背景下,理论建设工作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国家的书论、画论、文论、包括戏剧理论,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独特的美学,应该有个日积月累的、水滴石穿的积淀建设过程,这对日后会非常重要。现在表面上文化很热闹,但是却是隐藏着一定的文化的危机。比如说提倡国学,但是真正研读原著、读老庄、孔孟,深入读下去的,对于有些从事艺术理论工作的,那确实应该静下心来深入的进行研究。我建议《艺术》杂志日后在这一方面做一些积累工作。

刚才舒乙先生提到的我也感受到这一点,通过《艺术》杂志体会到一些思想自由的美妙,创造自由的美妙,希望你们坚持下去,以后做出更出色更多的贡献。

唐 璐:谢谢夏先生的发言,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艺术渊远流长,然而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现在完全没有推广出去,所以我们杂志社以后力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艺术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有请《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韩文高发言。

韩文高:我是做财经的,对艺术不懂,谈谈财经还可以,我谈三个逻辑。第一个罗辑刚才是舒乙先

生讲的杂志几千种,但是能够在创刊四年的时间即2009年成为十大期刊之一,因为要用十年做成十大期刊之一我觉得都不容易,用了一半的时间四年就做成十大期刊,我觉得非常了不得,这是第一个逻辑。第二个逻辑,我觉得德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讲过,一个企业要想走在最领先的位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战略;第二个是领导力;第三个是团队。这个逻辑倒推的话,我们的战略的定位,一定是非常的精准,然后再倒推领导力,我们的领导非常的厉害,再一个是团队,顾问团队、编辑团队都是一流的,《艺术》杂志都具备了,所以能够在四年的时间里进入前十强,表示祝贺。

第三个逻辑, 因为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是跑在前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文化跑在后头,咱们在做经济贸易的时候,我们的贸易顺差很大,出口大进口少,但是我们的文化恰恰相反,进口大出口少,在整个的进出口贸易额当中我们出口10%,进口90%,所以我说《艺术》杂志,这样优秀的杂志做到前面去担负一种历史的责任,也就是说不仅要传承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开拓未来,把我们的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打乱,不能总是进口90%出口10%,对我们中央提出的增加社会主义软实力,让我们的文化去影响世界都很不利。让《艺术》杂志在世界文化的贸易平衡当中起到最中

坚的作用。

杨庚新:下面请江有生先生发言。江老92岁了,刚才我征求他意见,他愿意给大家讲几句。

江有生:《艺术》杂志在许多杂志当中比较有特色,我是从中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读的文章和各项艺术的活动,应该说得益不少。不过老实说一句话,别人看《艺术》杂志是从头到尾看的,我反过来是从底下往上面看,从后面往前面看,为什么?因为我是画漫画的,所以是这样看。我觉得后面的有一个漫画园地——谐趣园,也是《艺术》杂志的特色之一。为什么?因为我的经验体会做这个是不容易的。一个是组稿的不容易,第二个有很多风险,你要是不讨好你就吃亏了。所以一般杂志应付一下,弄一下插图,也放一两张漫画,有些不懂的还放好像是漫画,但是根本没有入门的也放进去,这么凑合看。

《艺术》杂志不一样, 这个漫画比较有分量。我看到有很多好看有幽默感的漫画,心里愉快,要对不正当的行为、不正当人,那种讽刺批判、批评,批评的相当的恰当。你心里一看觉得痛快,漫画的功能令人痛快,这有益于健康,有益于陶冶心灵,多看一下还能够长寿一点。

最后我给后面漫画园地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我认为《艺术》杂志基本的读者当然就是从事艺术工作的这个阶层的同事、朋友、也包括爱好艺术各个方面的人士,应该也是基本的读者。漫画的内容,我可以根据这个读者群来组稿。选什么漫画,要注意选艺术家爱好艺术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演出,他们的出版等等活动,用他们的活动通过脑子想象来构成好的漫画。这样读者跟作品本身更加贴近,可能会产生共鸣,我举例说明,我昨天看了一幅漫画,一个不怎么样的演奏家,吹喇叭的,他吹的曲子没有人听,但是他非要表演,到处去吹,但是吹的时候他用耳塞把自己的耳朵塞住,他自己都不听,这个漫画是艺术家自己的题材,幽默好笑,内涵还是不错的。你看到这个漫画,有些写黄色小说的人,他的小说不让自己的小孩子看,还有一些种菜的卖给大家吃,他们自己不吃,因为有过量的化肥有毒等等。

比如魔术家表演魔术, 他可以把躺在床上的女士腾空升起来,但是漫画表演出,一个房间也没有床,全家老少都躺在地下,魔术家把全家都升到空中去。所以应该根据读者的层次可以选择一些有关艺术家活动的漫画。最后我觉得不管是办的刊物,办个园地真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向编辑部、编委会以及对《艺术》杂志支持的人士表示敬意。

唐 璐:谢谢江老(江有生)!江老90多岁高龄能够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我们非常地感动,而且他很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下面有请原《财经》杂志社社长郭代模为我们讲话。

郭代模:听了上面各位艺术家、各位学者、各位领导的讲话使我受益匪浅,所以非常地感谢《艺术》杂志给我这个机会参加这个座谈会。我讲两句话,一句话叫做“艺术百期、百期艺术”。前面一句话“艺术百期”是《艺术》创刊很重要的里程碑,百期艺术是说《艺术》杂志办出了水平,办出了境界,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杂志,它凝聚了以刘人岛同志为首的团队的智慧和心血,作为这个杂志的编委之一,我为杂志的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我在这里向所有编者表示敬意。第二句话是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艺术》杂志在新的形势下,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在激情中创新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为占有更大的艺术市场,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里再次向在座的艺术家表示祝福,祝福你们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祝福《艺术》杂志越办越好。

唐 璐:谢谢郭老师,下面有请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微电影部导演、编剧郑子先生发言。

郑 子: 今天, 我前来参加《艺术》杂志百期纪念座谈会,面对如此众多的艺术家、领导、企业

家和新闻记者,做为一个门外汉,我有三个感慨。一是《艺术》不简单;二是《艺术》了不起;三是《艺术》很辉煌。刘人岛先生不仅有艺术品质,还有人格魅力,他和他的团队做了一件不简单的事,这个不简单包含了团队奋斗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和不懈追求。

《艺术》杂志了不起。当今时代,做一本真正有艺术品质、有思想品位、有欣赏格调的杂志不容

易。因为不容易,所以不简单;因为不简单,所以了不起。

第三,《艺术》杂志很辉煌。市场经济社会下的人心浮燥,不同程度的制约影响了艺术杂志的生存和发展,而人岛先生团队创办的《艺术》杂志走出了一条创新路,品牌路,因而,铸就了成功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委员会和中央新影国际微电影频道联盟将为艺术家鼓与呼,并为可敬可爱可亲的艺术家树碑立传,为艺术大师拍摄平凡生活、情感故事和艺术成就的微电影——目前,百部微电影《美丽中国》之《中华书画家》项目已经启动;中央新影书画院即将诞生。

在艺术的春天, 我们为《艺术》歌唱,希望《艺术》杂志花开中国,影响世界,荟萃人间,芳香万里。

杨庚新:谢谢!下面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宝林先生发言。

袁宝林:刚才袁运甫先生说我们《艺术》杂志出的这么有质量,出到一百期,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我从创办开始就对民办刊物的模式很有感触,我对创办人刘人岛先生很敬佩。我觉得这个模式本身就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里面特别表示对企业家的文化眼光表示赞赏,表示我们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对我们跟企业家合作,把我们的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广大的读者,是一个具有特点的办刊物的另一种模式。

另外我觉得我们的刊物有一批很有能力的中老年同志,从总编到编辑的通力合作,全身心投入办刊物。同时又有一批同样把办刊物当成自己的事业的一批编委和作者,能够发表相当多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章。我希望能够发扬下去,把我们的刊物办得更好。刚才舒乙的发言我很受感动,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办刊历史进行了概括。这是很值得我们总结的宝贵经验,应该能够继续发扬下去。希望我们的刊物越办越好。

唐 璐:谢谢袁宝林先生。下面请著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郑化

改先生发言。

郑化改: 我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美术编辑。在《艺术》杂志创刊一百期的时候,我作为一名漫画爱好者,单就《艺术》杂志以开办“谐趣园”的形式坚守漫画理论阵地,来谈一下该杂志在

漫画工作方面的两个“亮点”。一是它的惟一性;二是它的大众化。首先谈它的“惟一性”。

我常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查看艺术理论类杂志,也常到北京市各大小书店以及旧书市场搜寻、翻阅和购买艺术类杂志。我敢说:自1898年中国近代漫画诞生以来,能够坚持一百期不间断的开办专供刊登漫画理论文章专栏的艺术类杂志,全中国仅此一家。中国研究漫画理论的人本来就少,编辑漫画理论的人就更少。而在《艺术》杂志上,先后主持这个 “谐趣园”栏目的黄远林老师和缪印堂老师都是中国漫画界重量级的漫画家,这是《艺术》杂志的荣幸,也是中国漫画界的荣幸。这个艺术类杂志坚持一百期开办“谐趣园”的“惟一性”是不容质疑的。这一亮点是国内任何艺术类杂志比不了的,也肯定会记载在中国漫画发展史上的。

第二个亮点是它的“ 大众化”。《艺术》杂志的编辑思想是定位在“大众化”上面的。长期以来,我国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总有少数人出书或写文章,故意弄一些让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用稀奇古怪的修辞方法搞文字游戏,以为越是让老百姓看不懂,就越显得自己理论水平高。其实,真正的理论是

朴素的,越是朴素的理论,越是管用。《艺术》杂志一直坚持大众化的理论方向,这是该杂志办得成功的第二个亮点。

我想,“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应当是一切艺术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再谈一下“ 血脉” 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比喻是比较形象和恰当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而“漫画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漫画家来讲,浑身流淌着中华漫画文化的血液,漫画知识少了,这个漫画家就会出现“贫血”。而《艺术》杂志就像一个漫画文化的血库。它不仅可以向漫画家们输血,而且也能够为后代子子孙孙留下这个宝贵的血库。

今天在《艺术》杂志创刊一百期的时候,我作为该杂志的一名忠实的“粉丝”,特向《艺术》杂志和编辑该杂志“谐趣园”专栏的缪印堂老师各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会送礼的讲究:“不送贵的,要送对的”。我这个礼物是一份纸质的,一份光盘。分别装在两个信封里,一个给杂志编辑部,一个给缪印堂老师。这就是一百期《艺术》杂志刊登漫画类文章总目录,从中可以居高临下,一览一百期《艺术》杂志都在哪一期上,刊登过漫画类的什么文章?介绍过谁?文章的作者是谁?以后再编辑这类文章,心里就有个底数了。也就是说:百期《艺术》刊登过的漫画方

面的内容要点,尽收眼底。俗话说“ 借花献佛” , 我这是典型的“借花献佛”。而且是借“佛的花”,理顺出哪个花瓣在什么位置上之后,写个目录再献给“佛”,但愿“佛”喜欢。

杨庚新: 谢谢郑化改先生,有心人。《艺术》杂志一百期应该有一个索引,应该做一下。像郑先生这么有心,而且付诸行动很让人感动,谢谢您。下来请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助理、版画家廖开明先生讲话。

廖开明: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会议。《艺术》杂志的创刊座谈会我也参加了。《艺术》创刊的那一期旗帜非常鲜明。当时登了一个我很尊敬的艺术家张正宇的十二生肖的剪纸,我曾经在邮票座谈会上建议他们作为生肖邮票发行,没有被采纳,但是在《艺术》杂志创刊号就全部发表出来,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逐渐跟刘人岛、杨庚新接触多了,才知道《艺术》杂志根扎在民族民间,在这个基础上推动现代,方向是很清楚的,在中国文化上很重要。《艺术》杂志的宽泛性是很多刊物不可能有的。我在《艺术》杂志上已经发表了将近十几篇东西了,其中有一多半是介绍普通农民的作者,这个在很多高雅的刊物上是很难看到的,并且普通的农民的作品还登上封面。现在全国农民画的作者队伍很大,在农村非常活跃,我经常参加各地农民艺术节,并且看到很多好的作品,有很多作者。有的作者年龄很晚才学习画画,比如上海的张新英她的作品我们国家做过邮票,基辛格放在家里,大家都不太知道她,所以《艺术》杂志两期介绍过她,这是很少有的。因为我把刊物带给农民作者他们非常兴奋,这个面很大的,不光是农民、牧民、渔民、还有少数民族,这个范围很大,对他们鼓舞很大。我经常参加一些他们的活动,只要有好的作者和作品,我都想推荐给《艺术》杂志。所以我也代表普通的劳动者的艺术家们感谢《艺术》杂志给他们这么好的机会。

杨庚新:谢谢您。下来请漫画家、漫画理论家王九成先生发言。一百期有这么三个特点:第一,是大方无语的艺术观,《艺术》杂志所持的艺术观有点像先秦时期的越,是特殊的美术范畴,是大艺术,从第一期到现在的一百期是囊括所有艺术的杂志。第二,《艺术》杂志有博古通今的审美胸襟,不仅介绍古代,而且直通当代西方艺术,乃至当下的动漫。“谐趣园”主持人缪印堂先生应该是迄今为止在传统漫画和新漫画两界享有盛名的漫画家,究其原因是他开放的漫画观,这在他主持的谐趣园中可以看到。

第三, 是平和高远的审美追求,在虚火燥热的传媒时代,在林林总总的刊物中,《艺术》杂志谈不上豪华,他与一些杂志比更显得平实,如果说那些杂志是错彩镂金的话,《艺术》杂志是清水芙蓉,豪华称不上,但是《艺术》杂志绝对称得上是精美、内容精致,格调高雅。

如果说给《艺术》杂志提一个建议的话,刚才我旁边兄弟(郑化改)给咱们列了一个目录,这些目录怎么查?现在的时代要办杂志可能在纸质的同时需要办一个网站,我自己有网站,其实办网站不太费劲,这样我们很容易达到更大的传播的和及时搜寻到需要的文章。

唐 璐:谢谢王九成先生。请《金融时报》首席记者唐小惠女士发言。

唐小惠: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艺术》杂志一百期庆典和学术座谈会,特别高兴能够见到艺术大家和媒体朋友。我刚才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发言,确实是受益匪浅。我觉得《艺术》杂志能在两千多种杂志里头,短短八年时间能够跻身前十名,相当不容易。我被团队的创新的精神,被他们的执着

所打动。作为《金融时报》记者,我关注《艺术》杂志确实是出自于我的好朋友《艺术》杂志的副总编陈建明,她拿了很多杂志给我们看的时候,我觉得《艺术》杂志有收藏性、可读性,尤其是看到杂志社经常能介绍那么多的艺术大家,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给我们什么感觉呢?觉得就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更有一种美的享受。我衷心地祝愿《艺术》杂志越办越红火,越来越生机盎然。

唐 璐:最后请《艺术》杂志总编刘人岛先生发言。

刘人岛:感谢大家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参加会议。我说欧阳主任、袁运甫老师和段司令你是我们的靠山,你在这里给大家打了很多底气,后面我们曹将军来了,所以我们的艺术离不开靠山,我们的靠山不但是政府,也是军队。所以我们想《艺术》杂志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在座的各位的支持,还有今天没有来的读者、作者,是你们把我们的《艺术》这杆旗帜让它一直抗下去,艺术现在的一百期是为了下一步的第101期和第200期、300期,一直走下去,我跟闫作利先生在谈,因为他不但企业做得好,他的为人、他的艺术收藏,很多方面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在此对他表示感谢。还有,《艺术》杂志的团队,在以杨庚新执行总编,李纪贤副总编、赵力忠副总编,张晓军副总编,还有陈建明副总编、缪印堂先生对“谐趣园”把关,现在又有在国内受过多年美术教育、有多年美术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的,又在国外攻读完美术学博士的唐璐女士的加盟,我想我们《艺术》杂志会做得更好。

而且《艺术》杂志又有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很多年轻力壮的研究生、博士的加盟,《艺术》杂志应该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我想我们一百期会深入人心,通过这次的研讨,通过这一次活动,我们一百期的合订本开花结果,在各个图书馆,在国内各个大学,包括刚才说的港澳台图书馆,包括大英博物馆,包括卢浮宫,很多很多的收藏机构对《艺术》杂志伸来橄榄枝,我们《过去也捐过一些,我们一百期做到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十分感谢各位的到来。

感谢大家对《艺术》杂志的支持。谢谢大家。今天《艺术》杂志百期庆典礼成。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