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中国书法圣地—千唐志斋

作者:衡剑超    2012-10-19 15:20:08    来源 : 艺术杂志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西45公里之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所建园林“蛰庐”的一部分,包括一条长廊、三个天井、十五孔窑洞,全部建筑的内外墙壁上镶满了历代墓志铭和书法绘画石刻。

铁门古称阙门,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西扼崤山、东控函古,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又“当关洛孔道”(章太炎语),故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千唐志斋因收藏千余方唐人墓志而闻名于世,斋由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命名,章太炎先生以古篆题额,题额尾部有跋语曰:“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一目了然。

张钫先生(1886-1966年)号友石老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为辛亥革命时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先生发动护法运动期间,他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后曾历任国民党军政要职,1949年底在四川成都率部起义,建国后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病逝于北京寓所。1986年张钫先生诞辰100周年时,其子女遵照先生遗嘱,将其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葬“蛰庐”,使先生魂归故里,长眠于千唐志斋之侧。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大多为洛阳北邙所出。洛阳为九朝古都,自周以降,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视城北邙山为风水宝地,无论死在何方,大多嘱其后人回葬北邙,故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几至“无卧牛之地”。

古人厚葬,诱致盗墓之风盛行,北邙上下,自帝王将相及名门望族,其墓地历遭浩劫,十室九空,多不能幸免。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又挖掉一些坟墓,加上陵谷变迁,水土改易,凡开掘墓葬,殉葬品都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志石却流散,弃置于民间田舍,多做洗衣捶布、井沿踏脚和修筑石料之用。张钫先生虽为军人,却对金石书画有特殊爱好,30年代初他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民政厅长时,留意于此,委托洛阳碑帖商郭玉堂先生,广泛搜求墓志石刻,运回故里铁门,在蛰庐西隅,辟地建斋,镶嵌保存。我们今天所见之斋室,即其原貌。

千唐志斋与蛰庐共为一体,又称张家花园。蛰庐始建于1918年,历时六年甫成,北枕方山,南临清涧,占地近百亩,蔚为壮观。千唐志斋则建于30年代初,及日寇犯豫,工程告停,未及镶嵌的志石,全部捐送西安碑林。张钫与于右任曾同领陕西靖国军,私谊笃厚,据说张收集志石时曾与于氏有约,唐志归张,北魏志皆归于右任,于氏将所得300方北魏志石藏之三原,后亦送碑林陈列。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据1935年上海西泠印社发行编目记载,共1578件,后迭经变乱,散失不少,今存各类藏石1419件,计唐志1191件,西晋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国7件。此外,还有墓志盖19件,其它各类造像、经幢、碑碣及书法、绘画石刻54件。近年来,千唐志斋新征集唐墓志铭700件,现馆藏志石已达2000余件。

张钫先生为我国墓志铭之集大成者,其功绩卓然,前无古人。他先后收藏墓志近3000方,其中多为唐人志石,千唐志斋所存唐志差不多占我国出土唐志的三分之一,是我国收藏唐人墓志最集中的地方。

墓志是记载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以及追悼赞颂死者之辞的一种方形石版,因随葬墓穴中,所以叫墓志铭。墓志之作,始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孝文帝下诏死不得还,就地安葬,是促成墓志之作的主要原因。及至唐代,流行一时,其后世袭代衍,遂使北邙墓冢累累,随葬志石难计其数。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纷繁驳杂,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这些人物的人生际遇,显示了唐三百来年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堪可证史、纠史、补史。千唐志斋实际上是一部石刻唐书,或可视作唐人档案馆,其对于唐史研究之价值,弥足珍贵。

唐人书法取士,凡士子书法皆楚楚可观。墓志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动笔,其在文体及书法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千唐志斋唐志书法篆隶行楷,般般具备,诸家风格,应有尽有,或端庄典丽、块块晶莹;或遒劲隽秀、字字珠玑,无不显露书艺之美,留连在满壁志石的天井窑室里,犹如置身光彩夺目的艺术至境。唐代书法名家纷呈,流派迭起,于今稽古钩沉,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头,千唐志斋亦可称为一部唐代书法演变史。

 

名园篇——蛰庐

 

蛰庐营建早于千唐志斋,是时张钫先生丁忧离陕,归隐铁门,于花园正中筑一独立石屋,由金石家罗振玉高足关葆谦题额“听香读画之室”,两侧分别镌刻“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八个大字,张钫先生款待宾客,谈书论画,皆在其间。

1923年秋,康有为游陕过豫,为张钫先生所邀,于蛰庐小憩数日,乘兴为园林题额、赠联,赋诗、书跋,现镶嵌于正院上方之“蛰庐”二字,字大径尺,即当时所题。书房楹联为“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其体挑达洒脱,风格别具。张钫先生同时请工将康氏所赠七言八句《宿铁门》诗及考证“产碑”跋文一并刻石,都镶嵌于千唐志斋内。

“听香读画之室”后面的一排长廊及窑洞是30年代初与千唐志斋同时兴建的,东侧有张人杰书“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楹联,与之相对的“千唐志斋”横额为章太炎所篆,楹联乃出自清末翰林、陕人宋伯鲁之手,文曰“逸兴寄河滨十亩芳塘涵德水,高怀拟绿野满园花木绣春风”。这些匾额楹联,或体稳势奇、雍容圆润;或真率灵秀、曲直自然,莫不神采飞动,风格卓异,与斋内志石书艺相映生辉。

张钫先生在搜集镶嵌墓志铭的同时,兼收碑刻、石雕等,又将其平生所获名人书画,命工刻石,同存斋内,以备欣赏,借垂永久。现斋中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十五号窑洞里,有宋 ·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号称“神笔”的王铎所书之大幅中轴《柳花》、《柳条》诗,清代王弘撰、刘墉、陈洪绶、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还有近人章太炎、李根源、戴传贤、靳志所书对联、条幅等。十一号窑室内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行草长卷,以及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由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署名,为张钫母亲王太夫人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同一室内还嵌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的罕有佳构。这些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使人观之留连不舍。

斋中所藏绘画石刻皆稀有珍品,第十一号室内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十五室内有汉武帝梦景图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态的屏扇和名曰“醒”竹的单条石刻,以及三天井西壁所嵌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它如隋唐时代的佛释造像,梵文经幢,都是艺术价值甚高的文物佳品。另外,千唐志斋还收存有元赵孟頫书丹的宣武将军珊竹公神道碑,也是难得的珍贵文物。加之1997年自新安县西沃乡整体搬迁至千唐志斋的黄河中下游唯一一处北魏石窟,在1999年对外开放,更使得千唐志斋这个豫西名园锦上添花。

千唐志斋自1984年3月成立专门保护机构以来,1990年10月更名为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在新安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恢复修葺,古镇名斋,灿然生辉。政要名流、专家学者、中外游客,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现已是洛阳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原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文物景点。

 

名居篇——张钫故居

 

张钫故居是千唐志斋创始人张钫先生在家乡的住宅,与千唐志斋有地下通道相连。故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为三进大小四合院连环结构,房舍120余间,布局严谨,气势宏伟,风格别致,是民国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群,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张钫故居长期以来被当地群众占用,院内私搭乱建,杂物零乱,垃圾堆积如山。疏于管理维护,没有安全和防火设施,加之该建筑群迄今已近百年,年久失修,房顶瓦面破裂严重,部分木雕花饰及木屋构件脱漆朽裂,墙壁斑驳脱落,大部分建筑出现塌漏现象,严重威胁到建筑安全。

2006年5月河南日报社记者王小萍同志发表了《张钫故居,危在旦夕》专题报道,随后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李丽静同志又发表了《著名爱国人士张钫故居亟待维修保护》的文章,在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省文物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迅速研究,拿出维修保护方案,对张钫故居实施抢救性保护。2007年4月,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同志在千唐志斋视察时指出,一定要保护好张钫故居,表示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时任洛阳市委书记的连维良同志四次作出批示,要求尽快开展张钫故居的维修保护工作。

为落实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保护这一具有豫西特色的清末民初建筑,我们按照《文物法》有关规定,专门聘请文物、古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张钫故居的策划和规划。由于张钫故居多年以来只是划定在千唐志斋的保护区内,并没有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我们系统整理了张钫故居的基本资料,对故居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合理建议,按程序将张钫故居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我们邀请省、市文物专家对故居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评定。9月,张钫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我们委托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张钫故居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结合相关资料,严格按照行业法规有关要求,制定了张钫故居维修加固设计方案,并多方征询了张钫海内外家人意见。2009年8月该方案经省局专家组论证通过,河南省文物局豫文物〔2009〕79号文件批准同意进行维修。

2008、2009、2010连续三年,我们将张钫故居的维修保护工程作为县重点工程项目,先后妥善安置张钫故居内临时住户,迁出故居内暂住的9户居民;清理了院内杂物、垃圾,拆除内部临时建筑;加固、修补围墙,做好维修保护工程的前期现场准备工作。2009年9月,张钫故居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开始实施,2010年10月完工,工程总投资680万元,完成了故居房屋主体维修、院内道路铺设、绿化、美化、供排水设施。

2011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张钫故居陈列布展和地下通道恢复工程确定为我县“十大攻坚战”项目之一,为进一步做好张钫故居的陈列布展工作,我们在省、市文物部门和洛阳博物馆、山陕会馆的协助下,把张钫故居分为张钫纪念馆和千唐志斋书画院两个部分。张钫纪念馆主要有:⑴张钫纪念馆主展厅;⑵张钫先生起居室;⑶张钫先生重要事迹展示;⑷张钫先生和康有为;⑸张钫先生和于右任。(6)张钫先生和王广庆。我们采用图版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做到主题明确,布局合理,方便游客参观。

为了展示张钫先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乐善赈灾、兴学育人的一生,学习张钫先生赤诚爱国的高风亮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在文物旅游景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其成为洛阳市对外开放联络的新亮点,我们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举办张钫纪念馆开馆活动,在请示了省市统战、文物及有关部门之后,我们本着“热烈、隆重、节俭、高效的原则”举办开馆仪式。

10月10日,我县在铁门千唐志斋博物馆广场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暨张钫纪念馆开馆仪式。张钫先生子女张广敏、张广武、张广平、张广远,长孙张樑,世侄王励前等包括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我国台湾的百位亲属及好友代表参加了开馆仪式。张钫先生辛亥举义之地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及张钫先生创办实业代表观音堂煤矿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省、市统战文物部门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安排专人参加了开馆仪式。

千唐志斋景区原占地30亩大小,2008年自实施保护规划、维修以来,景区面积已扩大到近百亩,与张钫当年所建园林面积相差甚微。张钫故居的对外开放不仅扩大了景区游览面积,也使千唐志斋与创建人张钫先生联系更紧密了、更直观了,使千唐志斋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物旅游景区将会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必定会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千唐志斋,研究千唐文化,感受新安风貌,探寻洛阳精神。

 衡剑超 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