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与翠:古代与现代的对话
自古以来,在中国,玉这种宝石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比如在先秦文献中,《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表示以玉体现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关系。那时的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形成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的祭祀制度,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还有说“君子比德于玉”,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用玉比喻人的道德规范。总之,在玉中蕴含了中国人的理念、心性、气质与想象,林林总总的玉器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话语。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普遍的爱玉的心理。玉之质、之色、之纹、之泽,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诚可谓天然自成图画,无声有韵音乐,一掌中可把握天发灵慧,不言之物却令人心动心幻,美意顿生。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趣,丰富着中国人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独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对玉的喜爱和推崇,以及赋予玉特殊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的雕琢玉的工艺和技术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发现了玉这种精美绝伦的特殊矿石,并经过打磨和雕琢,创造出各种表现一定美学观念的器物和配饰,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祭祀等方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象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对玉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普遍,渗透到人们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雕琢技术和艺术品质都不断地提高和进步,玉的加工制作工艺更加精良,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奇葩。特别是进入明清时代以后,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审美观念的变迁,中国的玉文化和艺术都达到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特别是清代宫廷精美绝伦的玉器藏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最高成就。
沈阳故宫作为清代三大宫廷艺术品宝库之一,藏有数量众多的清代玉器藏品。这些文物无论从材质、器形、纹饰到雕琢工艺都是一流的藏品。这些玉器大部分是宫廷制造的,也有一部分是地方贡入的。另外,还有一些更早时代的玉器,在古玉上镌刻乾隆的题诗,也做为宫廷收藏的玉器。这些藏品可分陈设、佩饰、文房用具、生活器皿等类别,材质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等。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宫廷玉器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册宝类,如帝王的玉宝、玉册、玉玺等。宫廷陈设类,其一为仿古类:鼎、彝、簋、鬲、觚等。其二为新型玉器:花觚、花插、香亭、香炉、香熏、悬磬、悬钟、山子、佛、人像等。文房用品类:有笔管和笔斗、笔筒、笔架、砚、镇纸、臂搁、墨床、洗、印章等。生活用品类,有杯、盏、碗、盘、钵、执壶、盒、鼻烟壶、如意等。佩饰类,有钗、簪、环、佩、璧、牌、扳指、带钩、翎管、玉锁、合符、香囊等。这些珍贵的玉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各种玉中,有一种特殊的优质玉石品种被称为“翡翠”。作为我国玉材中的一个品种,翡翠大约始见于汉,宋内廷中的藏品偶尔有翡翠制品。到了清代中叶,玉制品中则大量使用了翡翠,并逐渐成为皇室所钟爱有加的工艺品之一。据说慈禧尤其喜爱翡翠。当时翡翠在皇宫所用玉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宫廷的提倡,清代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倾刻独领玉石的风骚,成了玉石之王。由于慈禧喜爱翡翠,同样影响了民间百姓对翡翠的使用和欣赏。时至今日佩戴翡翠之风仍然盛行。翡翠之美是含蓄的,在朦胧之中蕴含着万千美色。有的研究者盛赞翡翠之美,说翡翠美是继承了自古以来玉所表现的各种美,如物质美、人格化后的心灵美,此外,翡翠美还重点突出了色彩美、造型美、材质美、含蓄美、神秘美、稀少美等。“翡翠艺术品在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只是近期的后起之秀,但却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软玉及其它,代表着玉文化的过去。而翡翠却代表着继承后的今天与孕育着玉文化更加灿烂的明天。”
武 斌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