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祝大年传略

作者:艺术    2016-11-24 12:09:20    来源 : 艺术杂志

 

祝大年(1916-1995)

 

祝大年, 1916年10月13日生于浙江诸暨, 1995年7月在北京去世。其父祝继龄曾在杭州开办“大世界”,生意鼎盛一时。在“大世界”里,国外流行的影视、音乐、最新的艺术形式及中国传统京剧的程式化与装饰性的造型色彩,给少年祝大年与常人不同的艺术熏陶与滋养。后来,他父亲因为人担保失误,生意倒闭,抑郁而终。杭州地方商会,曾为其举办大型出殡仪式,这个盛大场面给祝大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生在世要对人民对国家有所贡献,这一理念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能在其后长达20年的逆境中忍辱负重超越得失。

 

古树悬兰 工笔重彩 90厘米×63厘米 1981年

 

20世纪初的浙江,风气颇为开明,在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下,教育思想活跃,师资雄厚,祝大年小学、中学的美术老师都是留洋归来的画家,使他的艺术天赋得到很好的开发。1928年诞生的杭州艺专,更是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他于1931年考入杭州艺专,林风眠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观点、吴大羽的表现派画风对他都有很大影响。

1934年,祝大年前往北平艺专学习绘画与雕塑。1935年,19岁的祝大年受世界工业勃兴的影响,心中激荡着不辱国荣、实业救国的理想,经蔡元培推荐,东渡日本学习陶瓷,在日本他吸收了欧洲的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接触到了埃及,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的艺术。他没有想到源自中国传统艺术的装饰手法在日本人手里居然能焕发出如此强烈的形式光彩,并能在欧洲得到高度尊重。“而这些在当时的国内,在那个虚无和革命的时代背景中,反而在日本能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陶瓷在日本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上,都与中国当时陶瓷工业萎缩的状态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这不仅是陶瓷文化的问题,而是陶瓷的科学技术。后来,祝先生做轻工业部的总工程师来改造中国陶瓷工业,对中国陶瓷是个积极的影响”。[1]这段留学经历,对于他形成后来的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艺术胸襟,在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是十分重要的。

 

重华 工笔重彩 81厘米×61厘米 1962年

 

20世纪40年代初,他积极投身民族工业复兴的实践活动,25岁起就出任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陶瓷厂总工程师、厂长;与赖其芳等人一起发起“全国窑业学会”出版发行《陶工通讯》《窑工通讯》。后又在上海唯一的陶瓷厂红叶陶瓷厂任总工程师,,从事陶瓷坯釉研究和日用瓷、建筑瓷生产,并大量投产改进民生。

1946年,在上海创立雷电广告公司,设计过橱窗、舞台美术,乃至折叠伞等日用品,还做过中国画报社的美编,成为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引入中国的早期传播者。

1950年,祝大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到北京任轻工部的总工程师,主管全国的陶瓷。1951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了创制新中国的国宴用瓷与国家礼品瓷的建议。1952年10月“建国瓷设计委员会”成立,除了祝大年,还有郑振铎、江丰、张仃、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

 

漓江春色

 

周恩来总理从200多套匿名方案中选定了他的设计方案,一套是青花斗彩牡丹纹边饰中餐具,一套是青花海棠纹边饰西餐具。由于“建国瓷”是国家庆典用瓷饮食安全很重要,所以他采用了釉下彩工艺。纹样采用了传统的凤鸟纹缠枝莲等,并加以创新表现出即传统又现代的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为了保证“建国瓷”的质量,他把流散在民间的陶瓷老艺人召集起来,一起试制失传的颜色釉瓷;1953年国庆前夕,在技术资料极为短缺的年代,经反复摸索实践,第一批“建国瓷”的样品终于烧制成功,祝大年亲自带着它向周总理做了汇报,一项辉煌的成就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建国瓷”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古窑的复苏,使新中国的陶瓷业全面发展。

从1950年调入轻工部,短短5年,祝大年便取得了累累硕果。除了“建国瓷”的设计与制作,还参与12国出国展览瓷的创作与筹备、莱比锡博览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的陶瓷展品征集,及米黄瓷、珠光白釉、着色化妆土、硝熔块和硼熔块的各种颜色釉的试验……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在简陋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实验室实验出来了。

 

森林之歌 工笔重彩 112厘米×81厘米 1979年

 

“建国瓷”的影响是多方面,1952年周恩来在审查“建国瓷”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要培养不同专业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当时参与会议的祝大年非常兴奋,早在1949年,他在上海庞薰琹寓所结江丰识时,他们就曾为成立新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之梦彻夜长谈;他立刻给远在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庞薰琹写信传达了总理的这一讲话。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设陶瓷、染织、装潢三个系。祝大年是第一任陶瓷系系主任,全面主持系里的教学和科研。那时,陶瓷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是他带着病亲自去东北购置的,并建立起图书资料室和实物资料室,规划了国际陶瓷科技信息的研究。他还经常到景德镇、龙泉、钧窑等地进行产区调研和产品开发,采用多层次办学,探索出一整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培养出一批陶瓷业的专业人才和留学生,如景德镇的施于人、磁州窑的魏之瑜与波兰的傅铎等。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创始人立像 左起:陈叔亮 祝大年 郑可 庞薰

 

然而,1957年的一场“反右”把他划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三级的处分。那些来自瓷区的感谢状、锦旗、奖状、荣誉称号,还来不及面世就被压在了地下室里。接下来的事是人所共知的:批斗会上的口号、污蔑、攻击以及人身侮辱……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陶瓷。

然而,“真的猛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1958年调入装潢系后,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张光宇一起但任壁画专业的工笔重彩和壁画创作等课程。此时的祝大年政治上遭受着重大打击,身体上忍受着胃溃疡的疼痛,但他不顾体弱多病,带学生深入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他改革了过去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采用工笔重彩的办法来写生,从观察写生到创作理论,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作人才,如蜚声中外的乔十光、丁绍光、张宏宾、刘邵芸等。这时期他创作了一批工笔重彩精品,如《漓江春色》《芍药花》《重华》等,并在装潢系开办了个人画展。

 

李村枣树 工笔重彩 85厘米×120厘米 70年代中央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又成为批斗对象,一大批曾为之付出多年心血的作品被他亲手烧毁。同年5月,被勒令住进校劳改队,巨大的精神压力,使胃溃疡反复发作,最后被折磨得就剩一口气了,被用平板车拉回家。夫人袁寿征靠变卖衣物,用大云豆奇迹般地挽回了他的一条命。

1970年,学院下放到河北李村,他是作为专政对象进行劳改的。从“四清”起,已被迫中断创作8年之久,直到1973年后期,由于林彪事件政治气氛缓和,才得以在劳动之余用简陋的钢笔进行写生。压抑多年的爱好迸发了,从早到晚,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在板凳上不停地画,如醉如痴,唯恐这暂短的自由会被再次剥夺。他数十幅田园风光的钢笔画精品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由此得了一个“板凳画家”的雅号。

 

荷塘月色 工笔重彩 380厘米×163厘米 70年代

 

1979年,他为首都机场创作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凡见过原作的人无不为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所震慑。为了保证壁画的烧制效果,年逾花甲的祝大年,不顾40度以上的高温亲自前往景德镇。杜大恺教授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巨幅风景写生画作,不要说陶艺,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跨时代的创作。《森林之歌》的成功,当然还得力于祝先生在陶瓷方面的深厚造诣。因为祝先生同时是一位陶瓷专家,壁画的釉上彩他用的是粉彩、骨彩,这种综合性是在陶瓷工艺上的创新举措,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森林之歌》冲破了文革的思想禁锢,使国人耳目一新,引发了全国壁画艺术的复兴。

 

玉兰花开 工笔重彩 112厘米×234厘米 1976年

 

1994年7月“祝大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品包括壁画、工笔重彩画、钢笔画和陶艺雕塑等精品近百件。三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出版《祝大年美术作品选》。

祝大年先生既是我国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又是我国现代陶艺、现代壁画、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他的艺术历经磨难,终成绝唱,他的学术思想更是一个智者的见证。

 

根 工笔重彩 119厘米×114.5厘米 1983年

 

 

[1]顾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祝大年先生艺术的再认识》《美术观察》2008年第2期。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