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图》册页首发式暨《流民图》与北京抗战文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太庙举行
10月29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承办的 “《流民图》册页首发式暨《流民图》与北京抗战文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二殿东配殿举行。
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流民图》的收藏单位中国美术馆、《流民图》的出版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等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发来贺信。
日本著名学者岸阳子出席会议并说:“应该叫年轻的日本人,看到《流民图》以后,要更深一步的认识自己的历史。加深我们自己历史的认识。”
蒋兆和(1904~1986)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一生坚持为民写真,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创作和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完成于1943年的《流民图》长卷(原作高2米,长约27米),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画鸿篇巨制,他以高超的现代写实水墨技巧刻画了百位难民的形象,并以躲避轰炸的母子为中心情节,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画家为国难写真,为民族呐喊的炽热情怀,被学界誉为20世纪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中国人物画杰作。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开展出,不及一日即遭日寇禁展;翌年8月,再度在上海法租界的助学义展中展出,又遭当局没收而失踪。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某仓库中被重新发现,惜已经霉烂,仅残存前半卷。
文革期间,蒋兆和及其《流民图》惨遭批判。1979年,中共文化部党组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的复查结论,肯定《流民图》“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性质和积极作用。从此,此画残卷得以在国内展出,在人民大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1998年,蒋兆和亲属将《流民图》的前半卷原作及遗失的后半卷底片,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收藏永久保存,中国美术馆视为镇馆之宝爱护有加。
今天,在《流民图》首展的故地举办“《流民图》册页首发式暨《流民图》与北京抗战文艺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对这一命运多舛的《流民图》首展的纪念,同时,以《流民图》及北京沦陷区的抗战文艺为研讨主题,以期对“沦陷区的抗战美术”这一学术研究的空白点,进一步展开细致而深入的讨论。重新审视《流民图》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我们反思当代中国画创作观念的重要参照,也是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最好纪念。
《流民图》册页首发式中向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赠书。还特别向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赠书,这是向中小学教师捐赠活动的开始,以期下一代对沦陷区的抗战美术乃至抗战历史,得以深入了解,并激励后学,勿忘国耻。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北京抗战文艺与历史语境、抗战时期北京文艺界的状况、《流民图》及其相关史实辨析、《流民图》的爱国意义为主要议题。听取了北京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张泉《复现半殖民地中国殖民地文化史的方法问题——从<流民图>及其政治评价谈起》、蒋兆和女儿蒋代平《我所了解的沦陷区北平美术》、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日寇为什么封杀<流民图>》、自由撰稿人朱理轩《蒋兆和的自白及<流民图>的画外音》等发言,并就上述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代表尤其蒋兆和先生的弟子们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像蒋兆和先生那样亲近百姓,关注民生,将先生开创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5年10月29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