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李树声与中国现代美术史
1952年与同班同学在中央美术学院校门口合影
青年李树声从家乡涿州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北京考取重点学校河北高中,1952年高中毕业后,在学校指导下与同学高生辉一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先是学画,毕业后进入新成立的美术史系,到后来,成长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专家。
匆匆六十多年,没离开过美院。
缘份!
白手起家
李树声在绘画系学习从1952年到1956年,总共四年时间。那时先读预科,由董希文先生任主任,后来绘画系主任由艾中信先生担任,李树声主修油画。毕业前,由靳之林带队,到了河北省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所在的五公大队深入生活。李树声的毕业创作《水来了》,表现农村兴修水利,被推选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还出版过小画页。
出乎意外的是,毕业后他和薄松年等人被挑选参加筹建美术史系。报到的时候,负责筹建美术史系的王逊先生找他谈话说:“你以后的任务是研究美术史论,你缺的是文史哲,别再画画了。”
王逊先生由哲学、文学进入美术史研究,李树声从绘画转入美术史,不同途径各有优长,殊途可以同归。
李树声还是放下了画笔。
分配给李树声的任务是做江丰的助手,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薄松年做王逊的助手,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原定正式开课后,由江丰主讲近现代美术史,许幸之、王琦先生主讲外国美术史,王逊先生主讲中国古代美术史。
50年代初要梳理、研究的中国近代美术史时间段主要是辛亥革命到全国解放初期,其间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政局波澜起伏,线索不够清晰,要想清晰、客观、真实地把握美术史的时代面貌,需要从头做起,一是从报刊、图书等方面查阅文献资料,一是访问当事人,记录口头史料,是带有“抢救”意义的发掘工作,这便是当时交给李树声的工作。
李树声出发到杭州、上海,随身带着两种介绍信:一种是美院的,还有一种是美院行政部门的黄警顽帮他开的。黄警顽是徐悲鸿的老朋友,在美术界交游很广,人称“交际博士”,友情沟通比公事公办更有效。
行前,董希文老师帮他把当代美术发展的线索串了一遍,确定采访对象。董先生早年先后就读于上海、苏州、杭州三地美术院校,熟知情况。
一些老画家感到自己为艺术辛勤耕耘的劳绩没有被历史淡忘而欣慰,对来访者给予热情支持、协助。
李树声的调查访问安排得很紧,那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留给他的反右前的
半年时间是一个时不再来的历史机遇。
在杭州,他访问了潘天寿、倪贻德、金冶、朱金楼、王伯敏等人;
在苏州,访问了颜文樑、费新我等人;
在上海,访问了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还有上海图画美术学校首任校长张聿光、漫画界的先驱丁悚等人。李树声后来在《中国美术通史》第十编第四章“西洋画东渐与出国留学生”一节谈及上海土山湾画馆时,曾援引当年张聿光谈话记录,以资佐证。
李树声记得临行前江丰的嘱咐,要研究民间美术,他访问了老连环画家赵宏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社里收藏的大量月份牌画提供给李树声参考。
上海之行还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其时,李树声的女朋友于紫云已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喜孜孜地从天津赶到上海和李树声会合。上海美协的朋友们乐于玉成,帮他俩就地办理了婚姻登记并举办婚礼,证婚人就是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老木刻家赖少其。婚后,李树声仍然一头扎进图书馆查资料。蜜月期间,缺少花前月下的浪漫,多的是相互理解与帮助,50年代的婚姻就是这个样子。
调研计划尚未完成,反右风暴铺天盖地飐起来了。江丰被《人民日报》点名“反党集团纵火头目”,王逊是“军师”,连黄警顽也未能幸免,学校通知李树声迅速回京参加运动。
李树声一路访问过的一些画家、美术活动家纷纷落马,星光黯淡了。
由此,也让人感觉到,治中国现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包藏着不小的风险。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是是非非,难以把握。
幸好李树声没有知难而退。
美术史系在反右声浪中匆促招生、开课,李树声成为我们班的班主任,师生年岁相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平素竟以姓名相呼,他也从不介意。
当时教学安排锣齐鼓不齐,只开了中国画、素描、博物馆学等几门课程,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不曾安排。半年之后的1958年初,美术史系解散,学生分配到院内外各科系,但系里的老师们并没有放弃办系的打算。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学术积累工作两年后,借着庆祝建国十周年之际重新着手,当时的中国美术研究所还在中央美术学院院内,互相协作,关系密切。为着总结十年美术成就,由王朝闻牵头,美研所、美院、《美术》杂志的青年人一起上阵,搞大兵团作战,编出了十年美术年表,写出一组总结文章,刊载于《美术研究》1959年1~4期;第二件事是编了四卷本的近现代美术文献,油印,内部参考。作者有史怡公、薄松年、王靖宪、司徒常、王琦、李树声、梁济海。到1998年,李树声与顾森将文献内容扩展为1886~1996《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共5卷,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进200万字,李树声分工编选第三、四卷“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1950~1996)。书中所收文章不尽合“经典”,但对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很有价值。
那时,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准备也在积极进行,请来了王琦、许幸之等先生,王琦着重国统区美术,并负责外国美术史教材,李树声分工左联时期的美术和版画,王逊先生编写中国美术史原始社会、先秦美术教材。当时负责筹建美术史系复课的是金维诺先生。
李树声一度调到中国美术研究所,一起合作的有梁济海、龚产兴、王曼硕、谭树桐等人,在朱丹领导下工作。到美院社教运动开始,李树声回到美术史系。
李树声从1959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校各系共同课讲中国现代美术。60年代初,美术史系恢复招生后,正式安排讲中国现代美术史课,每周3节课,共讲一个学期,现代美术史教学由此初上轨道。
其时,王琦先生也曾应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张晓非之邀,向美术系师生讲过中国现代美术史。每天下午三节课,共讲了十来天。(见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教材与画室”节)
李树声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成果集中体现于《中国美术通史》一书的现代卷。
通史由王伯敏主编,1988年6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共8卷。李树声主编第十编,列为第七卷。参加该卷撰写的有华夏、王冬龄、萧默、田自秉、吴步乃。
1987年,李树声协助古元先生,编成《延安文艺丛书·美术卷》。
九十年代,李树声参加了几部重要美术史图书的编撰工作:
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李树声与郎绍君同任中国现代美术分支副主编,他撰写了新木刻运动、中国现代美术展览等重要条目。
二是《当代中国美术》,199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主编王琦。李树声参加撰写了第三章“当代中国的版画艺术”。
21世纪初,李树声主编了《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美术》,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此书初发端于十年前,1995年8月,黄胄在炎黄艺术馆倡议举办《抗日画卷》展览,得到了老一辈画家王朝闻、古元、彦涵、罗工柳、华君武、沈柔坚、作家邓友梅等人的积极支持,很快征集到500多件作品,其中不少是珍贵的原作和未曾面世过的作品。李树声被邀请参加筹备工作。展览后,集为画册,交给安徽美术出版社,未能出版。十年后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江西美术出版社接受了画册的出版任务。他们又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地走访了40多位健在的老艺术家或其亲属,从1000多幅作品中选出300余幅,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他们几乎用美术作品记录下14年全民抗战的所有场景”(陈政:导言),李树声为画册写了序文和长篇概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