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札记
古代论书法的文章,很不易懂。原因之一是所用比喻往往近于玄虚。即使用日常所见事物为喻,读者的领会与作者的意图,并不见得都能相符。原因之二是立论人所提出的方法,由于行文的局限,不能完全达意,又不易附加插图,再加上古今生活起居的方式变化,后人以自己的习惯去理解古代的理论内容,以致发生种种误解。
比喻的难解,例如“折钗股、屋漏痕”,大致是指笔画有硬折处和运笔连绵流畅,不见起止痕迹的圆浑处。“折钗股”又有作:“古钗脚”的,便是全指圆浑了。用字尚且不同,怎么要求解释正确呢?
又例如:古代没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执纸卷,右手执笔,这时只能用前三指去执笔,有如今天我们拿钢笔写字的样式,这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绘画中见到很多。后人只听说古人用三指握管,于是坐在高桌前,从肘至腕一节与桌面平行,笔杆与桌面垂直,然后用三指尖捏着笔杆来写,号称古法,实属误解。
诸如此类的误解误传,今天从种种资料印证,旧说常有重新解释的必要。启功幼年也习闻过那些被误解而成的谬说,也曾试图重新做比较近乎情理的解释,不敢自信所推测的都能合理,至少是寻求合乎情理的探索。发表过一些议论,刊在与一些同好合作的《书法概论》中,向社会上方家求教。从这种探索而联系起对许多误传的剖析,有时记出零条断句,随时写出,没有系统。案头偶有花笺,顺手抄录,也没想到过出版。
近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从鼓励的意图出发,将要把这个小册拿去影印出版,使我在惭愧和感激的心情下有不得不做的两点声明:一是这里的一些论点,只是自己大胆探索的浅近议论,并没想“执途人以强同”。二是凡与传统论点未合处,都属我个人不见得成熟的理解,如承纠正,十分感谢。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五日
(未完,全文请参阅《艺术》杂志2015年第八期)
沁园春 99厘米×45厘米 1971年
登白玉山 69厘米×46厘米 1986年
行文做事五言联 67厘米×22厘米×2 1986年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