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凭先生生平
著名中国画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中国美协会员,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享有者张凭痛于2015年 3月2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张凭1934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自幼勤奋好学,尤喜画画。在静泉学校读书,每学期均名列前茅,受奖励,免交学费,并得美术老师张一圃的启蒙,钟爱美术。1951年到新乡市文化馆做群众艺术工作。1956年被西安大学中文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时录取,他选择了学画。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以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实践,努力践行李可染老师的艺术主张,并吸收中外一切有益成果,进而形成了具有大思想容量与深度的有独特意蕴的艺术风格。
张凭善于汲取大自然的精华进行创造,治学态度严肃、认真、刻苦、顽强;画风严谨、深厚、饱满、凝重、气势博大雄浑;基本功扎实过硬;是有才情、有创造力的画家,也是李可染山水画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
早在1959年他大学三年级时所作的青绿山水《百花山》,是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第一幅作品;他的毕业创作《山河咏》组画,一展出很引人注目。画家、评论家潘絜兹先生郑重地著文称赞道:“运用了多种传统手法而不落陈套,富于创造,体现出不同的地貌和时序,是新时代的田园诗。”1964年创作的《忽报人间曾伏虎》《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一面世 ,就受到画界、评论界的高度重视,他别创一格的历史题材山水画,曾为当时中国画创作带来新机。
张凭刻苦深入生活,紧随时代,贴近人民。1986年担任中国画系山水画科主任前后十多年间,出于教学需要,每年都带学生外出写生教学,活动最勤,积累也最丰厚,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也由此进入盛期,接连地画出有新意,时代感很强的作品,结成累累硕果。1982年他去壶口写生,画出巨幅《黄河》,在美术界又一次引起反响,评论家赞许道:“这是一幅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分量的力作。”可染先生称赞说:“画得很有气势,在水的表现上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突破了靠空白表现水的老框框。”之后的《摇篮》在《黄河》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抽象手段,寻析黄河题材的更深内涵。从构思、构图和表现技巧上都是历来描写黄河题材的美术作品中所不曾有,真乃匠心独运。这两幅姊妹篇是张凭对家乡赤子之情的表述,更是赞颂炎黄子孙,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昂昂豪情。
张凭对太行山、黄河、红旗渠、龙羊峡水电站等题材,屡画不厌,常以“姊妹篇”或“组画”的形式连续问世,展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气概和伟力。谱出一组铿锵、豪迈的英雄赞歌。
张凭作画追求艺术的极致,每一个创作总要努力达到欲求的境地方肯罢手。1992年在“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上,获得唯一金奖的《屹立》就是张凭四易其稿才画就。他以情真、意切、朴实的笔调,表现出祖国的山河之美。他高层次的审美观照和心理意旨,给画面以新的活力,使之带有时代的、东方的、民族的精神并有自己个性独有的烙印,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升华,画出不少观之令人赞叹的佳作。诚如张凭自己所说:“画画就是画自己的灵魂,画自己真诚的内心世界。”真是至理名言。
张凭是实干家,他潜心艺术,无声地行进,默默地实现着自我超越,并且是一位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画家。他曾说:“不停地探索新规律,进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根本使命。”从他创作的那些大山大水,大工业、大农业的鸿幅巨制中,观者可从中察觉出作者当时那种不可遏制的热烈情感。他的创作立意明确,构思奇特,色调、手法多样,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不凡的艺术创造性。从他贡献于世的作品里可显见其昂扬、坚毅、勤于探索、创造的精神风貌。
张凭之所以在山水画领域获得杰出成就,是他对生活深挚的热情和强烈的创作个性使然。而这一切又都源于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而深化了的爱国情怀。
纵观张凭的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的《百花山》《欢乐的公社幼儿园》;60年代的《忽报人间曾伏虎》《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70年代的《大寨四季》《红旗渠组画》;80年代的《黄河》《太行赞》《石门水库》《龙羊峡的早晨》《龙羊峡之夜》《千秋》;到90年代的《摇篮》《砥柱》《磐石》《屹立》《欲曙》《潮》《海》等,境界愈来愈大、愈高。成为一组深沉而高亢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
张凭的作品先后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博物馆、京丰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乡市博物馆等单位和我国台湾及日本等地。《漓江胜景图》《江峡帆影图》两幅作品,则作为国礼珍藏于丹麦和巴西。
张凭以磐石作为民族精神之象征。他的山水画艺术也如一方界碑矗立于中国当代美术史。
张凭先生安息!(中央美术学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