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者,江老
在中国漫坛上过了古稀之年的画家能坚持创作的不多了,江有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他已92岁了,这些年来,尽管漫画活动中较少见到他的身影,但他的作品频频曝光,不少作品仍保持其劲势,有的还获得嘉奖。笔者曾问他为何能坚持作画,他答曰:“这件事我想过,人降生到这个地方球上来,其氢不像猴子一样在森林里跳来跳去,那是因为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明基础。所以我们也不能白白来地球一次,总得留下些什么。既然别的事干不了,那就努力多画些漫画吧!”
会议主持人:“路程是远了一些,不过路费
可以报销。” 1988年了
江有生先生原籍广东珠海市,192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市中华街一个商人家庭。自1942年参加新四军正式创作漫画至今已五十余年,作品有多少,他自己也不知其数了,但他幼时的第一次创作倒记得挺清楚:当时他仅六岁,住在神户,一夜正伏在凳上用蜡笔作画,突然地动山摇,电灯熄灭,地震来了。他弃笔随母亲逃下楼去……十年后,江有生的第一幅漫画问世。他此时正在广州上学,因对童子军的教练不满,就把教练画成手持绳子、军棍的孙猴子,画成后,他颇为得意,可惜大作没敢公开,只能独自欣赏。他高小毕业后,曾报考广州省立中学,结果名落孙山,去香港某书院学了两年英语,又去上海某夜校补习日语两年,结果都半途而废。江老说:“我学什么都走神,只有看漫画,好像能心领神会,七岁时在上海看鲁少飞的漫画《改造博士》印象就特别深刻。”
农村新事 1992年
灶君:南天门遇见众仙都夸我今年脸上白净得多了。
1941年,有生先生因在上海看到日本“皇军”用漫画宣传他们侵略的“赫赫战果”,就立下志愿要画“打倒小日本”的漫画,于是便投奔苏北新四军抗日去了。先后在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华东军区几个画报社工作过。建国后主要在《漫画》杂志社工作,任编辑部副主任。多年来,他编辑、创作双管齐下。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他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看到自己1945年画的日本投降的石印画报在展厅展出,心里感到无比的痛快,因为他实现了生平志愿。
1980年到日本访问,他的漫画在东京报纸上发表了。幼年在神户因地震而未完成创作的憾事,也终于得到弥补,但时光已过去五十余年了。
杞人:现在还能笑我忧天吗?
有生先生在漫画创意上更为讲究,他在创意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新颖,二是含蓄。
江老的画大都具有一种“新”意,或主题新,或素材新,或手法新,,或造型新……这是画家可贵之处。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主题,选择投刺的方向,而不是跟在中坚力量人后面人云亦云。如《八戒赶新潮》画美容的题材,少见,他画了,给人感到取材新。《广寒宫开会》一画,题材虽不太新,但他作了大幅度的夸张:月宫开会、又吃又喝、火箭来回、反正报销,夸张得确有新意。再如《杞人忧天》的故事有了新的运用,虽然大气污染已有多人画过,而江老的典故新用手也可谓一“新”。
何人挡道 1991年
慈禧:何人大胆挡道?
李莲英:奴才该死!奴才不敢说。
江老作品的幽默往往与他擅长采用含蓄的手法有关,他的作品不太“一目了然”,往往要仔细看过,沉思以后才会发笑。犹如嚼橄榄,愈嚼嚼愈甜。再如《广寒宫开会》一画,作者并未画桂花树下大吃大喝的场面,而画了会议结束,代表们满载而归正在告别的场面。主人、客人个个春风得意,每人除奉送桂花酒外,连玉兔和捣药杵也作为纪念品带走,再看嫦娥的表情,对照之下更令人感到趣味无穷,甚是耐看。
用具体的细节来点明主题,这是种含蓄的手法。此外,画家在思路上采用了“之”形思维,不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而是“说你我而主他”,这也是一种含蓄。例如《减服中心》一画就采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文山会海和学生作业都和减肥联系到一块,这就比老画文件如山、通知如海要新颖得多。这样一拐弯与减肥挂上了钩,比喻既新颖又含蓄,幽默感就出来了。
短短一篇文字难以全面论述有生先生的漫画造诣,我相信读者会从部份作品中领略到他的艺术精髓。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