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夕阳照翰墨 八旬庆芬芳——魏庆芳印象

作者:清菲    2014-02-19 12:57:10    来源 : 艺术杂志

采访魏庆芳先生是2013年12月9日,我们相约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咖啡馆。

一米七五左右身高的他,腰板挺直,精神饱满,谈吐清晰而简洁,看不出岁月的年轮在他身上刻下的真实痕迹。虽然北京的隆冬寒意袭人,但老先生带给人的亲和笑意,像老师,像父兄,温暖怡人。

老先生言语不多,但耐人寻味,细细咀嚼却有很重的含金量。先生是山东阳谷人,用人杰地灵来诠释,来品味他为人师、为人父、从教挥毫的笔墨人生,印象顿时鲜亮、丰满了起来。

薪火传翰墨

山东,孔孟之乡,捏一把泥土,也能闻出诗文墨迹的清香来。阳谷县,位于山东聊城的南部,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这里有历史的记忆尤在:东阿故城遗址,阳谷故城遗址,北宋阳谷故城遗址,至隋炀帝开皇十六年(596)析东阿县置阳谷县。从故城的自然地理的硬件与南北文化的传承的软件来看,这块土地具备了刚柔相济、浓抹淡妆总相宜的唯美气质。

齐鲁大地崇尚诗书礼仪、文房墨宝的文化传承气息,暖风微微,吹拂着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启蒙的心灵。193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阳谷县的魏庆芳,自幼受到父亲喜欢写毛笔字的影响。父母是农民,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看着在白纸上写的黑字,就能得到村里乡邻的赞扬,魏庆芳慢慢地便对毛笔产生了感情。

读私塾时,先生就教四岁的魏庆芳写毛笔字。先生要求每天要写两张毛边土纸的毛笔字,每天要检查,写不好,要用竹片打手掌的。但是,魏庆芳可从来没有被打过手掌,因为,他把写字当成了乐趣。

北方多高山平川,地域空阔。南方山水清秀,曲折有韵。而阳谷县处在南北自然环境的分水岭,南北文化的熏陶,影响到了魏庆芳的开朗、深沉兼具的性格与书法的修炼,使他从比较典型的南派民间书法的风格,贴近于柳公权的笔墨气息,正楷、小楷,端正严谨,秀中有刚。

幼小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最初画上的符号,也许是一生前程的潜在印记。魏庆芳对柳公权的敬仰,不仅仅因为柳公权是晚唐集大成的书法家,还因为老师非常喜欢柳公权的字,教学生临帖的是北京文成书庄印刷的正宗版本的柳公权玄秘塔,于是,柳体也成了魏庆芳的最爱。之后,在先生的指导下,临习历代名家名帖。魏庆芳也崇拜颜真卿。颜真卿在44岁时写的《多宝塔碑》,经过了多少朝代,还是书法学子们仰慕的典范。于是,魏庆芳就一直很专一地盯着柳体、颜体苦练, 以楷书、行书、隶书见长。这样写啊写啊,日月如梭,他的书法在十乡八里的县城周边有了名气。在“文革”时期,县里选送十名能写书法的名家到县城街道上写毛主席语录,魏老师与其他九名书法家一起,连续两个月站在梯子上在墙壁上书写标语、语录,自此,激发他对榜书的喜爱。

魏庆芳对于榜书的喜欢与临写,亦受到阳谷的旅游景点浓郁的书法气场所感染。

在阳谷县城以东16公里的张秋镇的山神庙,传说为《水浒传》武松打虎的地方,“景阳冈”的石碑为原山东省委书记、中国第一届书协主席舒同题写,杨萱庭书写三米高的“虎”,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书写的“虎啸亭”等墨宝,让魏庆芳体悟到榜书的魅力。

每一个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批书法的艺术娇子,从民间书法母亲的怀抱“离家出走”,慢慢成熟,逐渐成长为到名家、大家的。

魏庆芳从来没有以书法家自居,但认同他书法、向他求墨宝的,现在不仅仅是山东的父老乡亲,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与收藏者。每年过春节,村子里,周边的邻居要来求写对联的,七八十幅,有些年要100多幅。这些年,中国讲和谐,仅仅“和为贵”这三个字的作品,就送出去200多张。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还是个大书法家,他对书法要义的理解是:“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静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了悟了以后,便可以天马行空,我行我素。魏庆芳这位民间的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也可谓我行我素,从黑发写到了白发,从少儿读书郎写到了退休,又从退休,一直站在永远没有退休的书桌前。小美少年,一直写到了两鬓斑白,他说:“我虽然年过八旬,还没有写腻味,没有写烦,我是每天以写字为一大快乐的老人。”

教书兼书法

魏庆芳生长在这样一个三面环水的平原地带、在南北文化的交融的历史古城,受熏陶,得贤师,开胸臆,孕育了他想当教师的愿望,他想当一名早年私塾老师那样对学生们认真负责又有学问的老师,在乡村里教一辈子书。

1947年,16岁的魏庆芳开始在聊城地区仓上小学教书,那时候条件差,学校里一般是复式班,一个老师要教四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班,每个年级的在教室占一个角落,老师分别地教学,看作业。

老师难当,待遇是很低的。当魏庆芳这个大孩子一般的先生,领着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学生,有师道尊严,也有手足般的童趣,他像爱上书法一样,热爱着讲台上的感觉。之后,四十多年的讲台生涯,从教师到后来在陶成铺小学当校长,他都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和煦的微笑,在教育中贯穿书法教育。

如魏庆芳所书“博观万卷才识豪迈,记述百家文翰昌明”,“诗言志、歌咏言、舞动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心有所寄的自己创作的作品,流露出他对教师生涯的深情厚意,凝聚对大自然对生活的丰富记忆。在他柳体、颜体的融合中贯通了自己憨厚与拙朴独特风格的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渡荆门送别》,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作品之中,不难品味出魏老先生近八十年来书法的笔道已经进入到了秀静、清俊、苍劲的独秀风景。

魏庆芳的笔墨随心,很自然地描绘出自己的心灵所需,田园、山水、星空、土壤的自然气息,一一如星斗云光,落在流畅的笔划之中。恬静、豁达、淳朴的性情,无不酣畅地挥洒在他间架结构、谋篇布局,自然而不乏严谨,刚劲而不失清丽的作品,犹如唐代白居易“爱水多棹舟,惜花不扫地。幸无眼下病,且向樽前醉。身外何足言,人间本无事。”诗中所描述的真水无香,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席胡抗美所评说魏庆芳的作品“用笔精到,骨力雄强,挥洒自如,刚柔相济,形成古雅华滋、拙厚劲逸”所呈现的气韵十分。

以书法送人,对于写书法的人,是心旷神怡的事情,求书法的人手捧欢喜,将书法装裱好了,挂在客厅、书房,时不时两眼凝望的时候,定会浮现出八十多岁的魏老,站在书桌前,深情淡定地挥毫舞墨的形象。

这是魏庆芳之欣慰。还让他很欣慰的是,他的五个男孩,都很恪守在各个为国家服务的工作岗位上。老大是魏传忠,是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也是业余书法界的专业水平的书法家,在北京、合肥、南宁办 过个人的书法展览,其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以及香港〈〈大公报〉〉、香港〈〈成报〉〉等几十家报刊和几十家网站转载,并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给几十个外国政要,受到书法界的赞同。老五魏传民在国企工作,其硬笔书法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传民的爱人李珂是大学美术学院工笔画副教授,也小有名气。魏老还说要搞一次一家四人书画展呢。

 

翰墨庆芬芳

魏庆芳先生性情温和,为人善良,心里不装杂事,生活似乎是吃饭、散步、写字三部曲一样的,不抽烟,每天中饭、晚饭时喝上一到二两的白酒,身体很好。可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保健,没有统一的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只要健康见证了的,就是正确的。他自从 1980年离休以后,每天还是六点半起床,是几十年不变的定律,早上出门散步一个小时,回来吃早点。没有特殊的事情,就坚持写。每天在中午吃饭以后,就写字两到三个小时,除非写小楷的时候坐着写,写其大一些的书法都是站着写,书法的内容,多是古文诗词、格言的多,也有自己的感言,创作的。

每当他挥起湖笔在自己喜爱的安徽宣纸上,书写一幅幅作品时,想到了这些登门来求书法的乡亲们感谢的笑容,便觉得精神越发愉悦,神清气爽,不觉得疲倦。都八十三岁的老人了,每天不睡午觉,精神抖擞地写字,参加社会活动。不得不承认,心怀正气、光明磊落的人,长期修练书法的人,必是身心健康,福寿绵绵。

魏庆芳的精神面貌与身体状况,成全了他为社会服务发挥余热的愿望。他现在身兼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书画院副院长,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书画院副院长等多职,他的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多家媒体、杂志也予以关注报道。

清菲  本刊记者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