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王明炎的水墨山水之路

作者:杨庚新    2014-02-19 12:33:56    来源 : 艺术杂志

王明炎是一位有远大理想和学术追求的中国画家。他以水墨为专攻,自立中国意象绘画大旗,在传统中杀进杀出,成一家风格。近日,又在通州宋庄挂牌成立了中国意象画院,影响所及,不可小觑。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传统,宋元以来渐成“水墨为上”的态势。进入20世纪,水墨画如何发展,前辈画家披荆斩棘,做过多方面探索。实践表明,水墨画走向现代,犹如爬山,不只一条路。可以立足民族立场,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西方古典及现代的艺术语言,走中西结合的路;可以延续传统,发扬传统绘画精神,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这两条道路上的成功典范不乏其人,前者有林风眠、吴冠中;后者有齐白石、黄宾虹。

王明炎是继这些前辈大师之后的后学,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是王明炎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王明炎出生在湘西一个偏远的城镇,没有更多机会和条件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初中毕业后不久,1970年即参加工作,同年拜湖南师大毕业生曾安楚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他自知根柢浅薄,发奋苦读,先在当地职业高中补课,后又入湖南师大美术系进修。1984至1989年完成师大美术系成人班学业。他边工作,边画画,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八十年代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新潮美术影响,思想比较开放,广泛深猎中外名家作品,但他更崇拜齐白石、黄宾虹这些传承派大师,梦想有一天能超越他们。九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回归的热潮,王明炎喊出“与传统共存”,更加坚定了在传统基础上出新的文化立场。

王明炎说,欲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必须了解大师,学习大师。黄宾虹一向重视文化上的因创关系,“师古人以启来者,事虽因而实创也。”又说:“相传名人三担稿,临摹与游览,俱存粉本,然后创造。”明炎从师古、临摹入手,由近及远有选择地临摹历代大家的作品。他从不沾沾自喜笔墨的酷似、形象的逼真,重点把握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学习前人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意匠。明炎重视写生,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语)的箴言。他自幼生活在潇湘的山水之间,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遍游湘西名山大川,收尽奇峰打草稿。张家界、崀山是他常去的地方。每到一地,不急于动笔,而是静观默察,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应目会心”、“应会感神”,以求“予与山川神遇而迹化”之境界。王明炎重视心与物、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物入于心,见景生情。物、景是客观之象,心、情是主观之意。由此升发为意象之说,对其后来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说,王明炎八十年代的一批写生稿“少匠气、多文气”“用笔话,有墨趣”。这批画作我未得见。所见最早的作品为1996年的几幅。一幅有“丙子”纪年的条幅,粗笔,浅绛设色山水,有黄宾虹笔意。另几幅以宿墨为之,云烟氤氲,淡墨皴点,别有诗情。此类作风为明炎独创,开无皴水墨之先河。

世纪之交当为王明炎水墨山水的重要探索期。

一方面,他继承八大、石涛、齐白石、黄宾虹等前辈的写意精神,在写生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笔墨用到创作实践中,将自然之山转化为心中之山。此期的习作,多有前人的印痕。但很快明炎找到了自己的路子。《苍山雄秀》(1998)、《明月松间照》(1999)、《泼墨江山图》(2000)几幅均以大笔泼洒,水墨淋漓,气势夺人。画家强化了物象山石、松枝的形体,水流的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以气取胜,以势夺人”成为王明炎创作水墨画的重要经验。循着这条路,他又创作了《湘江千里》长卷、《甲天下》、《井冈雄秀》(2005),打开了水墨山水画创作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他另辟蹊径,探索无皴水墨新语言。皴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用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质感和纹理。常见的有披麻、雨点、卷云、解索、斧劈、折带、钉头、鳞皮、麻皮等皴法。山水画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明清皴法已臻完备,甚至出现不顾及对象越积越厚的弊端,束缚了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王明炎认为,“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原始的‘写心’到逐步工描细皴的‘写实’再到当今时空交错蕴含哲思的‘写心’这样周而复始的运动史。”艺术重在写心,不以“似”与“不似”为准绳。只有做到平常心,自然、无忌,艺术才能归于心灵,达于写心的初衷。王明炎推崇佛家的“色空”理念和老庄的无为心态,着意追求“荒、寒、野、逸、狂、怪、拙”的境界,根据画面需要减皴、去皴,以简勾、淡泼、枯擦、意点等多种技法,因物随形进行创作,收到了“淡而不轻、浅而不薄、平而不板、白而不空、简而不繁”的艺术效果。这种画法大抵始于九十年代中期。最初可能心态放松,不刻意追求“形似”,不经意为之。渐渐地从不经意进入一种自觉状态,摸索出一套办法,创造出王氏独具的风格。面壁十年,王明炎无皴水墨画在社会打响,荣获2007年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6年,王明炎进入创作高峰期,无皴水墨频频推出,数量惊人。代表作有《星城玄舞曲》、《浦东意象》(2006)《小城晨曲》、《碧洲公园》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现代性和时代感。王明炎以极大的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城市、街道、公园等场景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画材。画家有意压缩、消减三维空间,以浓淡墨、皴擦点、长短线编织成一幅幅欢快、灵动的画面,宛若一首首抒情诗、圆舞曲,沁人心脾。艺术上吸收西方现代绘画平面构成,巧妙安排章法布局,组成时空交错超现实画面是王明炎的重要课题。他反复试验,大胆排除西方透视法和传统的三远法,把景观“挤压”到一个平面,试图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一个难题,他尝试着做了,并取得了成功。

在稍后几年时间里,王明炎马不停蹄地全力推进水墨语言现代化。抽象、构成、平面化是构成现代绘画的重要因素,在“写心”“不似”思想指导下,他“东成西就、南腔北调、低入高出、死里求生”以求溶化在自家水墨语言体系中。但传统笔墨和现代语汇常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他坚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原则,强化笔墨的统领作用,同时注意消减画面抽象、平面化因素,收到一定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王明炎2011年的作品多用粗笔重墨,加大了画面的视觉张力,可视为一种新的创作取向。

受黄宾虹影响,王明炎在坚持水墨创作的同时,也极为重视理论研究。他于2004年撰写的《中国意象画概论》(发表于《意象画刊》)是一篇从创作实践提出的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他敢于挑战权威,说“齐白石主张‘美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传统‘应物象形’标准的超越,这一超越使其进入了意念化的境界,正是这一境界,使其在数以万计的作品中恣肆挥洒,不拘一格,也正是这一境界的不再深入,又使他不得不囿于历史世俗观念的局限,挥洒之余仍有拘束,因为他怕‘不似为欺世’。”在分析中国绘画发展史之后,王明炎大胆提出“写心,不似”的艺术主张。他说:“艺术不可以不写心,不求形似方可无忌,无忌才能写心。”

继而,王明炎又进一步提出了“画主观”的主张。他在画作上题曰:“画主观方为大意象”、“画主观方为大道”、“画无定法,画主观方为大法。”语出惊人,颇有吴冠中当年提出“形式决定内容”、“笔墨等于零”的架式。“写心,不似”、“画主观”初读吓一跳,大有唯心色彩。但仔细琢磨方领会其本意。王明炎在心、物;主体、客体这对矛盾中强调的是心,是我,是创作主体,体现了画家挣脱一切思想羁绊的勇气和对自由创作的无限向往。正是有了这样的境界,王明炎才抛弃了一般意义的“形似”追求,由画客观转向画主观,进入“写心,不似”的创作状态。理论一旦驾驭了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作品。

2012年,王明炎在继续无皴画法的同时,又创作了《十渡》、《山河壮》等一批全景山水。画面大开大合,取高远构图,气势磅礴,笔墨苍劲,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崇高感。经过数年之后,又看到画家如此厚重如此传统的现代山水画,实在叫人惊叹!

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从现代回溯传统。近30年,王明炎一直坚持传统、现代两条腿走路,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一条现代水墨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对王明炎寄予厚望。

2013年10月15日

杨庚新 《艺术》杂志执行总编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