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画中有话

作者:张志君    2013-12-30 15:43:22    来源 : 艺术杂志

晴云日照图 136厘米×68厘米 2008

梦想与饭桶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湘江上游祁阳浯溪,这里有一个天然的露天书法碑林,有唐代文学家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有米芾、何绍基留下的墨宝等等,从小我就受这里的文化熏陶。

我的童年,恰逢国家最困难时期,那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吃一口饱饭。我则幼不懂事,懵里懵懂,对吃饱饭这件事并不上心,只晓得饿了跟那些比我大的奶崽妹崽围到一起,爬在院子藏门石下哭着喊,喊着哭“我的爹爹我的娘,你们还不回来做斋汤;肚子饿得咕噜叫,糠饼薯渣作主粮”。吃饱了就拿着什么画什么,在地上画、纸上画、墙上画,放牛时骑在牛背上画,吊在牛尾巴上过河也在想着画,连做梦都想着画画,不知道画了些什么。村里的叔伯们见我老画个不停,就教训我说:“你这个奶崽画这个有什么用?又不能换工分,又不能当饭吃,有这个时间,你还不如多捡点狗屎!”那时候捡狗屎跟吃饱饭有很大关系,狗屎不仅用来肥田地、种庄稼,还是换取口粮的硬通货。像我这种年幼不能干力气活的奶崽,捡狗屎就是唯一可养活自己的门道。捡狗屎最好的时候是早上,清早爬起来,左手弯挎着一个粪箕,右手拿着一把掏粪筢,就围着房前屋后、菜地草堆旁、阡陌小路上寻狗屎去了。你不能起晚了,要不就被别人捡光了。那时生产队里除了狗屎,每一种动物粪便都可以抵工分。我边捡狗屎,边上学边打柴,边放牛边画画,后来也成了生产队和大队的文艺骨干。学校里出黑板报,队里做宣传,写忠字,画漫画,都有我的一份子。偶尔得到一些长辈们的称赞,心里就沾沾自喜。

渔歌戏青山 270厘米×98厘米 2013

高中毕业后,我被衡阳市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招工做出国厨师。家里非常希望能珍惜这次机会,旁人也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却有些不大愿意去,这厨师工作,脏兮兮的,与我的梦想相差太远了,一门心思想着要画画。于是家里人、叔伯们就来劝我,说:“志君!你怎么这么笨哦,你家里连饭都没有吃,你这是从糠箩里掉进饭桶里去了,还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好事?”大家左一言右一语的,我也只好从了,毕竟在那个时候,能吃饱饭也是很不错的。

在梦想与饭桶之间,我不想这么快就屈服了,一边抱着饭桶,一边做着画画的梦。我白天在单位学习厨艺,忙个不停,晚上就拼命看书和画画。别人周末去看电影,我也舍不得浪漫这一点儿时间,全用来画一些素描和速写。因为没时间浪漫,也不会浪漫,所以就没有爱情降临,那些在高中时对女同学的朦胧情愫,也在画画中被碳笔描写得黑糊糊的,荡然无存。想起那些没有浪漫色彩的青春时光,看起来有点遗憾,实则成就了我的志向。

翠影晨晖图 136厘米×68厘米 2008

 

大师与大师傅

因工作的关系,我有幸结识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总理就是其中一位。有一次,我受朱总理之邀到北京参加某活动,他向客人介绍说:“这是我特意从湖南请来的张大师”,我连忙说:“总理啊!你可说漏了一个字哟,我不是大师,是大师傅。”朱总理听后哈哈大笑,夸我谦虚。其实,我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现在我一听到有人叫我大师,我就脸发烧,坐立不安,浑身不自在,怕是得了大师恐惧症。现在人人都是大师,我就不想去凑那个热闹了。我更喜欢大师傅这个称呼,实在。一般只有做实事儿、有一把好手艺的人,才被叫作师傅。当年我这个大师傅也有幸跟随过几位真正的大师学习画画,知道真正的大师长什么样儿,别人可轻易骗不了我这个乡巴佬。现在一听有人叫我大师,虽然一时有些偷着乐,但一想到那些教过我的真大师,我就高兴不起来,生怕梦里见到他们会无地自容。现在的假货太多,我可不想贴上山寨版的标签。

离开衡阳后,我被选调到湖南省委接待办工作。那时候国家一些重要领导和名人来湘,一般都会安排住到我所工作的地方。罗工柳先生1976年到湖南来公干,筛选一批《华国锋在湖南》的油画到北京展览,入住九所。服务员一听说他是画画的,就跟他说:“您也是画画的呀,我们这里有一个师傅也画画,画得很好。”那口气好像是说,画画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的同事都能画,说不定还比你画得更好。罗老先生就对服务员说:“那你叫他把画拿来给我看看。”服务员来跟我这么一说,我当时就特别激动。我那个时候虽然还是个门外汉,可也知道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罗工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地道战》我可是佩服得不得了。一听说要我拿画给他看,差点儿吓得尿裤子。不过能见到偶像名人,说不定还能得到指点一二,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拿了几幅习作就往他房间里跑。他接过我的画一看,说:“小伙子画得不错,比我画得还好啊。” 我的脸一热,有点儿不知所措。他看的是我一幅炭精粉肖像画。我学这个炭精粉画,还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那是我从一位老先生那里偷师学来的。有次一位熟人要我画一张画像,但不要素描画,那个太粗糙,要画得很精致跟黑白照片一样。我知道他要的是那种炭精粉画,就跑到长沙一位专门画炭精粉画的老先生那里,偷偷看他用九宫格对着照片用干毛笔沾炭精粉慢慢的描、慢慢的擦,看了几遍就把他这个方法学了来。

罗老先生继续调侃说:“你画的这么像,可以拿去卖钱喽。”我不知他的真意,应声道:“是啊,我是卖过钱!”有次休假回乡里看望父母,身上盘缠带得不够,留了一点钱给父母后,就没车费回长沙了。当时有一个亲戚在祁阳火车站那边,我就用水粉在纸板上画了张人物肖像的广告放到他家门口。广告一挂出去,还真有生意上门了。半身像两块一张,全身像三块,总共画了三张收费的。那时候从祁阳到长沙车费三块七毛钱,车费够了以后,再画就不收钱了。画画的钱我还分了一点给我的亲戚,这是我第一次用实践证明画画可以比捡狗屎更值钱。

三峡晓色 240厘米×148厘米 2002年

应该感谢罗老先生,他毫无成见地教导我这个“半桶水”,严肃地对我说:“画是很好,可你以后要想继续画下去,成为真正的有成就的画家,这种画就不要再画了。”后来,他就用服务员做模特,现场示范,教我怎么写生,怎么抓住对象的特点,怎么掌握明暗关系,怎么运用虚实和透视关系等等。他一共在九所住了十几天,每天都给我布置作业。得到名师指点,顿时觉得理想似乎与我近在咫尺,有点走火入魔了,有次出去写生,走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入画的美女,就干脆把她当作模特,使劲盯着她看,看得美女不快,惊呼“有流氓”!结果引来路人围观,不知情的人还以此闹出了误会!

1979年我到北京学习,又向罗工柳先生学习画画,在他家里进出半年时间。他当时住在史家胡同31号小四合院,至今还记忆犹新。先生一直对我是言传身教,教给我油画的透视、构图、色彩和光感,非常认真。到现在,我每每跟人聊起绘画,都要不自觉的讲起这一段师生情谊。

不过我不能算个好学生,没能继承罗工柳先生的衣钵,把油画画好。1981年,在长沙工艺美术学校2年的学习开始接触国画,直到遇见恩师何海霞先生,在他的建议下,我放弃油画,专攻国画。

19854月,受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何海霞先生到湖南进行张家界山水的创作,住到蓉园四号楼。因为我画了几天画,单位就以为我很懂画了,于是派我到何老身边,在湘期间全程陪同。当时何老已经77岁,穿着朴实却很精致,跟他接触的时候,觉得他是个老古板,不言语,也不苟笑,严肃得让人有点距离感。我一度以为这应该就是大人物的气魄。不过相处久了,才发现是种误解,他话匣子一打开,总有掏不完的话。而且,发现他有个怪癖,就是老爱打盹儿,吃饭后打盹儿,画画后打盹儿,说话也打盹儿。一开始觉得奇怪,认为他是人老了,精神不好,也不敢问他。后来他话匣子打开了,与他的距离感消失了,才敢探究一二,方知道他这是在“放电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回放,把经历过的生活、看过的山水在脑海中一张张的重新过一遍。他一边打盹儿画画,一边带着我们到处写生。长沙周边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湘江边都跑遍了。5月下旬老师、师母带着我们几位学生和工作人员开始往桃花源进发,然后在张家界兜了一个圈,从宝峰湖、金边溪、索溪峪、十里画廊,一直到永顺县不二门,途中遭遇重大车祸才结束行程。

 

大师傅随着大师一路观山阅水写生画画,免不了会出现很多糊涂的事情。我这个只画过几天油画的人,对国画写生懵懂无知,看着老师总不按照写生对象画,喜欢东拼西凑,完全“不成章法”,画的景物似曾相识,又不完全对得上号,透视习惯跟西画就更加是两码事了。一开始我以为老师怕是要误人子弟咯,怎么教我们这么写生?这哪里在写生,是在杜撰嘛。后来老师才告诉我,国画写生虽然是创作的草稿但也不能照搬,讲究的是“处舍留神”,至于具体的“形”和“景”,可以移花接木,自由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意。他告诉我说国画写生不要完全照搬,要心领神会。张大千说:“凡我所见,皆我所有”,至此我才知道,原来国画是采自然景物画心中的山水,每一幅创作画,都应该表达画家的心声。想必老师“打盹儿放电影”的习惯就是这么来的。

说起那次在永顺的交通事故,我现在还心有余悸。画完永顺不二门后,我们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去猛洞河。本来县委安排了车带路,结果起早了,县委安排的车还没到,我们就提前出发了。一路翻山越岭,最险要的道路都顺利过去了,心想应该就一路平安了。不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我们开的是一辆17座的中巴车,一位拿着一架花圈的老太太以为我们这是载人的客车,就拦下我们要搭车。开车的司机一看老太太拿着一架花圈,再说车上有重要客人,就没让搭车。司机还有些气愤,责怪老太太带来了晦气。不想这个晦气还真印验了。我们的车继续往前开去,前方突然看见一位老太太挑着一担水过路,车子为了避让老太太往旁边一个急转弯,迎面就撞上了一辆黄河牌大客车。我们的车被猛烈的撞击打横在路上,挡风玻璃全碎,车里的汽水瓶都随着冲力从破碎的挡风玻璃飞了出去,司机当场死亡。老师软软的倒在我的怀里,倒是没有受伤,不过受到惊吓,有些神志不清。师母在我们后面一排位置,受了很严重的伤。情况危急,我顾不得自己,跟师兄陈君将老师扶下车后,又一起将师母抬下车,周边众乡民们也过来帮忙,才将车上的伤员安顿好。这时才有人提醒我说腿流了很多血,自己一看,小腿上划了很长一道口子,都见了骨头,自己顿时觉得晕乎乎的,身子发软。好心的乡民找来草药嚼成泥,敷到我的伤口上才把血止住。县委的车终于赶到,将师母和我们一众伤员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后转院到长沙。师母受伤严重,老师哪里也去不了,一连在长沙住了好几个月。我也因为这次车祸,与老师建立起“过命”的交情,老师对我更加另眼相看,画画、写生都带我在身边,给我布置作业,亲自教导我画画。

其实,陪老师画画是很辛苦的差事。他画起来没完没了,几天时间就把住房边的过道全挂满了。我在旁边打下手,忙得手忙脚乱,好不容易闲一会儿,他又给我布置作业,教导我,说我不适合画油画,叫我不要画了。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画画,连自然光都见不到,怎么能画好讲究光感、色彩的油画呢。我听了他的话,再也没有画油画了。他还说:“学我,不能学我现在,要学我过去,从传统学起,学‘四王’,学石涛,学张大千,今后要创新,逐渐画出个人面貌,最后要从画法上忘掉我!”老师是在告诉我,要学有章法,又不拘泥于章法,才能最终表现真我。正如黄宾虹所说“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谆谆教导,影响一生。

他在湖南期间画的画,可以办一个大型展览,大部分画留在了湖南,有的送给了领导和朋友,小部分带回北京,可惜我没留下一幅。跟着老师那么辛苦,既捞不到“好处”,还得挨训,实在是不划算,不过我傻傻地,乐于跟在他身边,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味相投”吧。

这一年,国家副主席王震访问日本,点名要老师作为名誉顾问一同前往。在日本老师赠予时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一幅《苍松碧海》,中曾根康弘则回赠了老师一幅《富士山》。八月份他从日本回到长沙。回来后,有一天特意找到我,非常认真地把我的习作看了一遍后,对我说:“明天中午到你家里吃个饭。”我很奇怪,老师从来没到过我家里,我也不敢邀请老师到家里去吃饭,因为条件有限,在单位做起来当然更方便。但我也不敢问,第二天与爱人一起为老师准备丰盛的中餐。77岁的老师亲自爬上了五层楼梯,到了我简陋的家中,一坐下,他问我有没有酒。老师从来不喝酒,今天怎么突然来了雅兴?我越发觉得今天老师特别奇怪,越发不敢过问,只有暗自在心里纳闷。家里那时候刚好有一罐大米酿的胡子酒,帮老师倒了一小杯。老师端着酒杯,郑重地对我说:“今天到你家里来,没有别的事,就是想在这里正式收你为徒。”我一听,膝盖一软,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给老师行了大礼。老师本来说收我为关门弟子,我就劝老师不要把门关了,还是收我为入室弟子好了。老师收徒很慎重,当时有一位颇具名望的专业画家想拜他为师,他都没答应。现在每每想起老师收我为徒时那些特别的情谊,就仿佛昨日重现,那些细微的情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1988年,我到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烹饪大赛,以画入菜,获得两块金牌,带着爱人跑到老师家里报喜。在老师眼里,我应该算是不务正业了,好心的老师还是给了我鼓励,可能多半是看在我爱人的面子上。老师特地为她画了一幅画,对我却吝啬许多,只写了一幅字。虽然对老师有许多“怨恨”,可有时间的时候,就到北京给他请安,讨他的“教训”。19986月,我带着十多幅习作到老师家里交作业,哪想他身体已十分虚弱,仅能对着我的习作竖大拇指,口中轻轻的说“好!”老师已没有精力仔细的评析并教训我,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画艺到底有没有长进。第一次觉得,似乎离开老师的教训,我的画画似乎缺少了方向。第二天他还是打起精神,与我们几个晚辈照了张合影。没想这张合影,竟成了老师给我们的最后一份礼物,两个月后,他在京仙逝。

大师与大师傅的区别,一个是能影响他人,改变时代的强者;一个则是只会闷声做事,修炼功夫的凡人。我这个人一生都受到大师们的影响,却从来没有影响和改变过他人,以此推论,我当然算是个大师傅。大师傅没什么能耐,唯一的本领是,在大师不在身边的时候,被人误认作大师。有一次与黄永玉先生见面,他竟也笑呵呵地称我为大师,我想他应该是指烹饪,于是我连称自己是“大师傅”。因为工作的便利,黄老每次回湘,我都能见上面,陪他画画,也能偶获指点,长了不少见识。我把他当作真正的大师来尊敬,他却以同行和朋友的辈分待我,令我受宠若惊。他对我的“黑画”多有鼓励,并邀请我去他的“万荷堂”画“黑画”,我却不敢应允。人家说“乡里的野猫进不得城”,我这也是不敢到大师门前班门弄斧,自讨没趣。

看来,大师傅始终是上不了大师的台面。

 

小石头与大山

虽然我只是一个兼职画家,却还勤奋,几十年来,玩笔弄墨,也算是“废画三千”了,所以画山对我而言不算难事,笔一抹,线一勾,就成了山。我们画山,从来不曾去画组成山的小石头。而看画的人,只看山势、山形合不合自己的心意,也不去管小石头在不在画中了。你们看,小石头因该有多委屈,明明大山中有我,而人们却视而不见。但我却特别羡慕小石头,梦想着做这样的小石头。虽然在艺术的大山里,小石头微不可见,却仍然是一颗艺术的小石头。做一颗名副其实的小石头很难,但我愿意坚持下去。

从一个放牛娃,到今天一个忙于事务的公职人员,我一直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的理论和技法,我原本应该是一个“画”外之人。只因自己的一番痴念,又机缘巧合,得到几位大师的鼓励和支持,才坚持到今天。至今仍没有一个像样的画室,即或是画几十平尺的大画,也都是窝在几平方米的房间里,经常是画一半卷起一半,所以我一直不敢以画人自居,但又爱画,免不了被人误会。1999年,我顶着“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大师”和“湖南省十杰中青年画家”的虚名,受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到台北做汉代饮食养生文化和跨界艺术的交流,受到了台湾各界热情的款待。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秦孝仪先生全程陪同着我四处讲座,后来他题了四字“润色和羹”赠予我,并称我为“画人兼庖人”,上款是这样提的“画人自画人,庖人自庖人,固比比也,至于画人而兼庖人,特未之前闻。”实在愧不敢当,庖人是实,画人却一直还在努力当中。更令我惭愧的是黄永玉先生,每次省里领导向他介绍我,说我厨艺好,又能画画,他都要煞有介事的说:“我跟小张是同行,厨艺是好,画画我比你们知道得更清楚,他不仅能画画,还是个非常好的画家。”一句“非常好的画家”,像一条鞭子抽在我的身上,让我不敢懈怠,努力向画人靠拢。我从临摹古画开始,学习传统画法,学习张大千,学习恩师何海霞,一路跌跌撞撞在画路上摸索,直至2002年,我将国画和西画进行结合,利用油画的构图、光感、体量感和块面感去增加国画的表现力,又坚持自己“笔笔见笔浑然一体,密中通透疏见神韵”的技法追求,创作了《山峡晓色》,这是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进行自我风格的尝试。侥幸的是,这次尝试得到许多画家和朋友的鼓励。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我大概就是,凭着自己业余爱好者的身份,胡乱去画,也不管什么条条框框,别人不敢用的色我用了,别人不敢构的图我构了,别人说我画风大胆,大概是在批评我,我也假装糊涂,当作是赞誉。还好,这个时代很宽容,即或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也有生存的空间。人们说难得糊涂,我就权当糊涂一世好了。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不能谈笔墨和流派,但大胆地描摹这个宽容的时代,也可以自娱自乐了。

艺术里有小石头,当然也有大山,比如我的两位恩师罗工柳先生、何海霞先生,以及对我有过教导之恩的黄永玉先生、黄独峰先生、钟增亚先生,他们都是艺术里当之无愧的大山,而我这颗小石头,就扎根在他们的土壤里,吸取养分。感谢这些大师们一直对我的栽培和鼓励,感谢这个宽容的时代。也借此机会,感谢在我的绘画之路上,给予莫大帮助的同行和朋友。

闲来无事,面山提笔,笔随心转,感悟自然。最近有感于这个时代别样瑰丽的山川河流,我在6米长的墙上创作了11米的金碧青绿山水长卷《国韵千山图》,把一怀意气化作对艺术和时代的崇敬。在烹饪上,我有一个观点“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最终使之回味”,在绘画上亦然。在今天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舞台上,我们每一个国画爱好者都应该是时代的记录者,尊重时代的风貌,画出时代的风貌,成就时代的风貌,最终才能使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回味,怡情洗心。

艺术的大山,让人景仰,我愿意做一颗小石头,铺在路上,画入时代。

20137月于长沙崇源轩

张志君个人简历

张志君,字骏东,称崇源轩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特聘画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出生于湖南祁阳,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坚持多年自学绘画,19761979年进入著名画家罗工柳先生工作室学习油画,后又得到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亲自指点,获益匪浅,1985年有幸成为著名画家何海霞先生入室弟子,专攻国画山水。1998年获得“湖南省中青年十杰画家”称号。1999年出版了《张志君中国画作品选》。创作的《三峡晓色》、《苍山清泉》、《罗霄山韵》、《万壑松风》、《锦绣云山巧凿成》等作品曾多次参加湖南和全国美展。2001年《山涧溪》入选第十五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人新作展”,2002年《武陵高秋》荣获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

醇厚的文化艺术感受,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情怀,经过多年的努力,画艺日臻成熟,创作出众多山水画作品,绘画作品气势雄浑开阔,笔墨劲健畅达,意境清逸超拔;笔下山水,厚润凝重,意境深邃,“笔笔见笔而浑然一体”。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