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齐白石》(四)
幽禽(册页之二) 29.5厘米×44厘米 1917年
四.京华追梦,衰年变法
1. 二次赴京
民国六年(1917),白石55岁。从1908年到今,白石一直在湖南境内或潜心作画刻印,或探亲访友,煮酒论诗,用卖画刻印所得润资维持家用,倒也乐得逍遥。本想在所筑山屋——寄萍堂颐养天年,一心研究中国绘画艺术,无奈连年兵荒马乱,常有军队过境,土匪扰民也是常事。白石因近几年名声日起,卖画刻印收入比较丰厚,竟有土匪传言要绑票白石,这使其父母和妻子春君非常担心,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都劝白石到哪暂避风头。
可是湘潭境内,到哪都一样,百姓都是苟全性命、流离失所、疲于奔命。正在白石一家进退两难、一筹莫展之时,樊樊山的一封书信无异雪中送炭,令白石与家人看到了一丝希望。原来樊樊山要白石去北京定居,靠卖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且京城人才济济,对白石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个促进。白石本想终老故土,如今渐近甲子,却为避战乱远游,实属迫不得已啊!
白石辞别父母,离妻别子,带着春君为他精心打点的棉布衣服,踏上了北行的路程。这是白石第一次来京城,住宿在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米局后院郭葆生家。不巧,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而张勋召集四千辫子军涌向清宫,演出了一场拙劣的复辟丑剧,后由段祺瑞由天津带兵,将辫子军打得落花流水,宣告了这场闹剧的结束。
在枪炮的隆隆声中,白石跟着郭葆生一家慌忙跑到天津以避战乱。听说复辟被平息后,才回到京城。白石向来喜欢清静,与郭葆生商量后,搬到了京郊法源寺,希望在神圣安详的佛祖宝地,求得一时的安宁,好一心作画。
2. 出师不捷
法源寺位于北京城东南的西砖胡同内,始建于唐代贞观十九年,几经沧桑,毁于大火,后又重建,清雍正十一年改建后更名为法源寺。法源寺宁静清幽,古树葱茏苍郁,青草萋萋,风悠悠、花簇簇,无处不关诗情画意。在这难得的世外桃源般的清雅中,白石作画刻印,很是入定安宁。
后来,白石拿了樊樊山为他写的润格,挂在琉璃厂,开始了在京城的卖画生涯。当时的北京,精英荟萃,各种流派、不同风格的画师如云,争奇斗艳。当时很是盛行吴昌硕、王震、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等的大写意绘画。白石初来乍到,京城能识其画的不多,而且他那如八大山人冷逸、萧疏的风格,又仿佛与灯红酒绿、滚滚红尘的京华繁荣格格不入,所以,白石的画不象在西安、广州那样被人一抢而空,再加走得仓促,带的行资不多,日子过得难免有些入不敷出了。白石的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期一般的画家的润格,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意落寞得很。
3.得知己陈师曾
陈师曾是名冠一时的大画师吴昌硕的亲传弟子,他的大写意花卉,笔势雄健,设色瑰丽,在京城久负盛名。他的书室取名“槐堂”。白石到京后,经常听人说起陈师曾,慕名已久。不料一天,陈师曾通过多方打听,找到法源寺来了,二人相见,谈起诗书绘画,十分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概。
陈师曾仔细看了白石新作的几幅画,说:“我看了你的印,雄伟刚劲,有高深的造诣。宽能走马,密不透风,构思很不一般。你的画,大胆创作,笔墨高超,功夫不浅,在京城怎样?”白石把近几日卖画的情况大致跟陈师曾说了:“京华买我的画,不多。对于我的画,说法也不一样,不知您有何高见。”
陈师曾特意看了白石精心创作的《借山画图》,评价道:“你的画格很高,但还有不够精湛的地方。比如此处山峦的皴法和设色,如果改为干湿相济,而远近群山,大胆删减,画面就显得更为简练而明快。”白石对于陈师曾的评论,甚为叹服:“贤弟不愧是苦铁(吴昌硕)的高足,说得实实有理。”
陈师曾还专门为白石题了一首诗劝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也正合白石之意。陈师曾的诗为: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古合,何必低首求同群。
这以后,陈师曾 邀请京华的画家一同来探望白石,白石夕日冷清的住所,此刻真可谓谈笑有鸿儒,法源寺的老和尚也十分高兴,献茶进水很是殷勤。白石与画家们谈古论今,谈兴颇浓。白石一时兴起,提笔作画,从容挥洒,仅绘一块巨石,很有神韵,继而在嶙峋山石的右上角写道:“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若似少白,必亚张叔平。余无少白之浑厚,亦无叔平之放纵。”表明了他不以摹仿前人为满足,要不断地创新。陈师曾与在座的画家见了,无不拍手称赞。
陈师曾在他的画室挂了白石的画,他逢人便说“白石的绘画,思想新奇,笔墨志趣高雅,不是一般画家能比。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应该特别
白石这次到京,除了认识易实甫、陈师曾外,还认识了江苏泰州陵植支、广东顺德罗瘿公、敷庵兄弟,江苏丹徙汪蔼士、江西丰城王梦白、四川三台萧龙友、浙江绍兴陈半丁、贵州息峰姚茫父等人。之外
听说家乡已经平定多了,白石就出京南下,准备回湘。岂料回到家后,家人躲避在外,不敢回家,而茹家冲寄萍堂内,已被抢劫一空。那年白石56岁,他的家乡更是民不聊生,土匪明目张胆,横行无忌,抢劫绑架,几乎天天耳有所闻。而且要绑架“芝木匠”的传闻到处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家里怎能住得下去?只好趁邻居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带了家人,匿居在紫荆山下的亲戚家里,因那儿偏僻,只有茅屋数间,是个避乱的好地方。隐姓埋名,小心翼翼,日子过得很是诚惶诚恐,真是苦不堪言啊!那种苦楚对白石可谓是刻骨铭心的,以致他下决心,从明年起,就到北京去定居,到老死也不回家乡了。
北京跨车胡同十五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