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洗礼后的光华魅力——访艺术家钱月华
富春江老街 纸本彩墨 41.5厘米×34厘米 1962年 钱月华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本文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家、人民出版社编审、画家钱月华老师的家里,看到钱老师笑语嫣嫣站在家门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娇小的身躯中仿佛蕴藏着的无穷力量,这是如珍珠般经历了长年岁月的洗礼后散发着内在光华,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所具有的光芒,我肃然起敬。钱月华老师出生在浙江宁海一个相对富足的城市小工厂主的家庭,是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从小的开放式教育铸成她开朗、直率、执着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细腻、灵秀的艺术品位,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大上海各种文化的交融对她将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土壤。
钱月华老师从小就喜爱绘画,有时候临摹一张年画能一动不动三、四个小时,如痴如醉,她也很有绘画天赋,画出来的年画造型简练、色彩丰富、构图饱满,街坊邻居经常都要去贴自家门上,小小的钱月华老师心里非常高兴,更加地热爱绘画。从此她拜师各家,博采众长,勤学苦练,于1949年考入了杭州国立艺专,一尝夙愿。在杭州国立艺专,风华正茂的她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袁运甫先生,在西子湖畔萌发了纯洁的爱情。假期,同学都走了,学校留下他们二人在展会上画画,相伴而去相伴而归;每当乘火车回家,共坐长风嘶鸣的车窗边,钱月华老师总是喜欢听袁运甫先生讲他儿时的故事。到达上海,把钱月华老师送走了,袁运甫先生再去南通。这些难忘的岁月,使得其后的几十年,无论反右运动的惊心动魄,还是“文革”中的急风暴雨,他们都相亲相爱地生活、专心致志地追求,一如平湖秋月中的荷花,永开不败,向人们展示着美好。全国院系大调整的时候,他们二人一同来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1954年,钱月华老师和袁运甫先生从同一个班里毕业,同时分在人民出版社做美编。结婚的时候,出版社在现在的东总布胡同,院子里没有房子。最后还是找到了负责编审的臧克家,借用了他的一间房,地方虽小,但是他们借来木床、桌子、水壶、炉子,做了个书柜,也算五脏俱全,小日子过得十分愉快。翻译家王子野是个爱才之人,经常过来帮忙劈柴生火。那是令人怀念的岁月,不用巴结,领导、同事却都处处关怀着他们,他们也很安心的搞创作。
钱月华老师是在人民出版社做书籍装帧设计,那时的设计工作,没有电脑软件的辅助,仅凭毛笔、鸭嘴笔、直尺等简单的工具,人工手绘于画纸上,这工作枯燥而繁琐,但她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她所热爱的事业,得到业界一致的肯定,获得无数荣誉。其作品《伟大的道路》获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设计一等奖,《纪念柯棣华》、《闻一多全集》获1986年全国装帧设计二等奖;《韩素英自传丛书》、《中国历史年鉴》获全国书籍装帧设计优秀奖等等。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文革”后首批书装领域的编审等。工作之余,她怀念家乡的风景,实地写生并创作了一批反映家乡生活新貌的作品,比如《富春江码头》、《南通婆家》、《绍兴三味书屋》等等,兼工带写,清新典雅,乡味甚浓。
在这样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两个孩子的诞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加上后天父母的熏陶,小袁左、小袁加也热衷于绘画。所以母亲钱月华老师也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尽自己所能给两个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挡风遮雨,使得整个家庭在经历那段艰难的岁月后依旧完好。如今她的两个孩子学成归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访中钱老师坚韧的身躯,幸福的笑容,自豪的目光中透露出她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和力量。退休后的钱月华老师更加忙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亲朋好友的相互往来,儿孙的生活成长等全由她操持,给全家带来无限的安心和快乐。闲暇时,她又重新拿起画笔,创作了很多花卉静物,像《百合花》、《野菊花》、《院子里的绣球花》等等,恬雅幽静,栩栩如生,这源自于她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雅从容、心境淡定的高尚品性。
最近,集结了她大半生创作成果的画集成册出版了,其中包含了她的部分装帧设计作品和绘画精品,是她事业的丰硕结晶,这让我们更加了解她以及她同时代
的这一批老艺术家在面对生活的苦难之时,是如何如海燕般顽强勇敢的面对波涛汹涌,并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加丰富精彩的作品,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中的无私和执着,这是我们这一代在瞻仰致敬他们的同时,应该学习持有的艺术精神。
姜颖菡 本刊助理副总编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