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精品展”前言

作者:王明明    2013-08-09 12:21:43    来源 : 《艺术》杂志

 

吴镜汀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也是京派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综观他的山水画艺术,我认为有两个源头:传统与生活,可以说是传统文脉与现实生活的结晶。吴镜汀的山水画艺术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面貌,可是由于时代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种种原因,吴镜汀先生的山水画艺术在风格的独创性方面还没有达到更新的高度,他就在“文革”期间悄然谢世,留下了艺苑憾事。目前关于吴镜汀先生的资料留存和艺术研究都还远远不够,回顾和反思他的艺术道路以及探索实践,仍能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乃至文化发展提供诸多的启示。

吴镜汀先生与20世纪许多的山水画家一样,面临着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继承创新、弘扬发展中国画的时代课题。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主张和探索方向,在这个文艺思潮中,吴镜汀先生采取了坚持传统,以传承为主导,同时又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来发展、创新中国画的路径。当然他没有像李可染先生的艺术那样在最后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吴镜汀先生也的确能够扬长避短,发扬传统的精髓、进行转换性创造,在后来成熟期的作品中,他把对于写生的深入观照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切体验都融进去了,完成了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和创新,这是很可贵的。其实任何一个画种都有它独特的表现语言和技巧规则,有自己系统内部的规律,特别是中国画,这个特色更明显,所以无论是创新也好、继承也好,都要遵守这些规律。在20世纪纷繁复杂的艺术创新潮流中,很多的艺术家都采取以西画作为主导,企图用西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规则来改造中国画,是以西画为体、中画为用,结果使中国画灭失了很多自身非常重要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结果也就陷入了不伦不类的状态。所以中国艺术家在取法原则上仍要坚守自己的基本立场,要有明确的探索定位,可贵的是吴镜汀先生做到了。我认为作为一位中国画家还是要以“中”为主体,以“西”为用,对于西方的东西要合理地、有机地吞吐吸收、咀嚼消化、为我所用,这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个基本点,李可染、石鲁等诸位大师走的都是这条路径。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画史,特别是在学院教育占居主流地位之后,很多人其实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先画素描速写、再练习色彩,然后再从事中国画创作,结果整个观察方法都是西方绘画的,从一开始的训练就变成了西画的了。所以从这个现实情况来说,我们重温20世纪这一批艺术家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回顾分析他们在中西对撞中的选择和实践,这对于我们当前的美术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主义者的吴镜汀先生,他也是知道自己的短处的,在中西艺术比照之中,传统主义者是没有接受过西画造型训练的,对此他们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力图通过走进生活来补上“外师造化”这一课,努力尝试不经由西画改造而走出一条中国画创新的路子来。事实上吴镜汀先生在60年代步入晚年的几幅重要作品中,已经把不同于古人的个人化的感受完全画出来了,可以说吴镜汀先生的艺术道路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画的发展完全可以在自身规律的内部实现突破和创新。所以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批判这一辈老先生是传统守旧、泥古不化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同样也是在努力寻求、寻找出路,力求实现对自己的超越,以达到更新的境界,只是他们不像一些人那么张扬地叫喊标新立异, 而是在中国画自身规律之中实现转化和创新。    

和吴镜汀先生同时期风格路径相似的还有秦仲文、关松房、周元亮等一大批北京画坛的传统主义艺术家,吴先生也培养了包括启功、周怀民等一大批在新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他们这一批人在民国时期构成了传统阵营的主流,只是在进入新中国时期之后逐渐淡出,但是他们延伸和接续传统所采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都能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创作提供许多津梁。   

其实不仅仅是绘画,而且还包括戏曲、中医、书法甚至整个传统文化都是这样,无数先贤探索积淀的形式和法度,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和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是要通过继承来完成建设性的创造,而不是打着“革新”的旗号去颠覆和毁灭传统,其实一旦丢失了传统,我们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点,结果只能是倒退。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如此,正面和反面的事例已经很多,我们一度否定自己的传统学习西方,可是西方的文化艺术却是循着自己的规律在发展,我们却步人后尘、邯郸学步,这都是需要反思的。所以我们要重新反思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重新确立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态度,然后再研究梳理、发掘传统资源,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转换性创造,这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向现代化转型的出路所在。

王明明

二○一三年暮春于潜心斋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